三峡省计划有30个县,省会在宜昌,1986年,为何没有成立?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曾经,中国地图上几乎多了一个名字,一个充满期待的地名,那就是“三峡省”。这个省份原本计划在1986年组建,管理着30个县,省会定位于宜昌市。然而,尽管各种筹备工作都已准备就绪,三峡省最终却没有在地图上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计划的失败呢?本文将带你探寻这段曾经的历史。
在中国的区划调整中,有一项传统做法是为了满足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就像在1949年,中国成立了平原省,它包括了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河北省南部的5个县和山东省西部地区,共6个专区,省会设立在新乡市。这个举措是为了解决当时频繁发生的黄河泛滥问题。
进入了50年代中期,为了治理洪泽湖,安徽省和江苏省也经历了区划变动,一些县份划入了对方的管理范围。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例如河南省与山东省、四川省与云南省等。而在当时,三峡省的雏形正是由四川省和湖北省的一些区县组成的,为了支持即将启动的三峡工程。
然而,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三峡工程所需的投资巨大,国家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负担。因此,该工程的计划被搁置,迟迟未能实施。然而,随着8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积累了一定的财政实力,三峡工程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这项工程伴随着两个巨大的问题:一是工程量巨大,需要建立广阔的蓄水区域;二是需要迁移蓄水区内的大量居民。这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工程建设、居民安置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人提出了在西南地区建立一个省级特区的建议,以三峡工程为中心。还有人建议,直接在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等地组建一个全新的省份。1984年2月,国家成立了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着手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
然而,在1984年7月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出现了一项关键决策:“为加快三峡电站的建设,妥善解决三峡库区的移民问题,决定成立三峡特区,川鄂两省凡有移民的地区,均划归三峡特区管辖。”尽管计划已经确立,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涉及到特区的驻地、特区与周边各省的关系、特区的管辖范围等诸多问题需要逐一解决。
到了1985年,三峡特区正式改为三峡省,并设立了三峡省筹备组。按照当时的规划,三峡省将由湖北省宜昌地区的10个县和四川省涪陵地区、万县地区的20个县组成,总计30个县。省会定位于宜昌市。一开始,筹备组认为只需一年时间就能够正式组建三峡省。然而,一些重大问题迫使他们反复权衡。
首先,宜昌市是湖北省的重要城市,如果它成为三峡省的省会,将对湖北省的西部地区建设和规划产生重大影响。其次,三峡省计划管理的30个县中,有24个属于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经济实力非常薄弱。这些地区主要是山区和丘陵地带,不利于长期发展。
在筹备组反复考虑的过程中,三峡工程方案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初,三峡蓄水区的水位定在了150米左右。然而,经过计算发现,这样的水位无法容纳来自长江中上游的大中型船只,这将严重影响原本规划的万吨轮通航能力,对于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将带来制约。因此,三峡工程的方案进行了重大修改,将蓄水区水位提升到了180米以上,进一步扩大了蓄水区域和迁移居民的规模。
然而,这一任务巨大,需要庞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持,而三峡省经济实力有限,难以承担如此重大的项目。因此,经过各方面的考虑,1986年5月,国家发布了《关于将三峡省筹备组改建为三峡
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的通知》,于是三峡省筹备组被撤销,计划组建三峡省的大幕就此落下。
尽管三峡省的筹备被中止,三峡工程却依然在不断推进。随着工程建设的进行和蓄水区的人口迁移,中国逐渐增加了对重庆市的管理权限,并代管了四川省东部的一些地区和地级市。1997年,重庆市再次升格为直辖市,此举涉及到四川省东部的3个地级市和地区的划归。实际上,从重庆市的行政范围可以看出,当初计划划入三峡省的四川省东部地区,最终几乎都划入了重庆市的管理,并且进一步扩大了区域范围。
对于三峡工程项目而言,重庆市成为了一个升级版和扩大版的三峡省。重庆市经济实力雄厚,成为直辖市后,与四川省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了川渝城市群,迅速崭露头角。
这些关于中国各地区划调整的故事,只是众多中华大地上不断变迁的一部分。未来,作者将在后续文章中,为大家逐一揭开更多关于中国地区划变动的故事,每一个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与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