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毛彦文:16岁逃婚,36岁嫁给大30岁男人,活到101岁
能怪她嫁给自己同学的父亲吗?不能。
36岁嫁给66岁的老头幸福吗?幸福。
一个女人能这么做,真不是她的错,但凡她那青梅竹马的表哥专一点,但凡那个文人再专情点,她也不会走到被人“老牛吃嫩草”的这一步。
这个女人叫毛彦文,民国大才女。有人说,毛彦文是贪图名利,才嫁给退休高官熊希龄的,真的是这样吗?
从小勤奋好学,16岁被逼逃婚
1898年,毛彦文出生在浙江省的一个小县城。母亲因为没有生出儿子,只给家里生了五个女儿,经常被父亲和祖母怠慢、冷落。
看到母亲的境遇,毛彦文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自立自强、掌握命运之舵的新女性。
毛彦文的父亲是开布店和做大酱生意的,家境不算富裕,但也不愁吃穿。
当年父亲在生意场中,认识了一个在开布店的方老板。对方有一次来家里拜会,看到聪明伶俐的毛彦文,十分喜爱,遂给毛彦文的父亲提亲。
毛彦文五姊妹
毛彦文的母亲知道此事后极力反对,可是父亲却摆出一家之主的态度,还说这种联姻对事业的诸多好处云云。母亲和父亲大吵一架后,母亲最后不得不屈服。
当年八九岁的毛彦文根本不懂什么是“订婚”,她傻乎乎地以为那是父母的事,与自己无关。
有了同行的联姻,毛家的生意愈发兴隆。
因为家里没有男孩,父亲就把乖巧懂事的毛彦文送到学堂里读书。
毛彦文勤奋好学,深得老师的喜爱和夸赞。她16岁那年,顺利考入了杭州女子师范学校。
可是,这个在大家眼中听话的“乖乖女”,却在当年作出了一个令人惊异之举。
毛彦文考入师范学校后,方家担心她读书多、主意多,怕出乱子,提出要提前跟他们的儿子完婚。
父亲为了家族事业的发展,同意了方家的要求。
毛彦文不敢违抗家里的命令,她只好跟校长请假,说要休学一段时间,回家去成亲。
当年这个学校的毛咸校长,非常憎恶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更不希望自己喜欢的学生,婚姻也走这条路。
毛校长对毛彦文说:“你知道什么是订婚吗?就是嫁给一个不认识的男子为妻。”毛彦文听到这话,不知所措地呜呜哭了起来。
当时毛校长有一个堂妹,也面临跟不相识之人订婚的情况。毛校长就把毛彦文和她的表哥朱君毅找来,跟他们俩说:
“现在彦文还没到结婚年龄,等到了那时,你们要跟父母提出解除婚约。这是一场家庭革命,我会帮助堂妹,君毅帮助彦文。”
朱君毅比毛彦文年长四岁,他不仅风度翩翩、斯文帅气,而且学识丰富。当年朱君毅也在这所学校任教,一直寄住在毛彦文家里。
毛彦文从小跟表哥朝夕相处,对表哥甚是欣赏和崇拜,把他的言语奉为圣旨。
那天听了毛校长的话,朱君毅拉着毛彦文的手,看着她的眼睛说:“我不会让方家把你抢走的,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那天,他们俩决定让毛彦文假装同意跟对方结婚,让父母放松警惕,然后再伺机逃跑。
到了正式迎娶之日,母亲知道毛彦文要跟父亲进行“家庭革命”后,生怕闹出事端。母亲趁父亲午睡之际,想方设法让毛彦文的表弟带她出城,去了附近的乡下。
第二天,准备了厚礼的方家上门迎娶新媳妇时,却怎么也找不到新娘,急得直跳脚。
两家人找了一圈无果,最后不得不报官。
好在毛校长跟当时的县太爷有私交,两人关系不错,便让此事不了了之。
方家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不得不吞下委屈和愤怒。最后他们只好让毛家退还了彩礼,解除了儿子跟毛彦文的婚约。
因为退婚之事,方家和毛家都感觉失了体面。之后,大家纷纷谈论毛彦文跟表哥朱君毅之间的“绯闻”。
没想到,这个“绯闻”最后弄假成真,毛彦文自此开启了一生轰轰烈烈的恋爱史。
苦等表哥6年,最后却惨遭退婚
也许毛彦文对情感之事比较晚熟,她认为自己只是崇拜表哥,对那些人说她跟表哥有私情的传闻,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可是,朱君毅却对毛彦文动了心思。等毛彦文回到学校继续上学后,朱君毅看到她单纯可爱、温柔懂事,抑制不住心中的情感,开始写信主动追求她。
当时毛彦文因为逃婚一事跟父亲闹得很不愉快,而表哥却躲在北京不敢露面。她心里有一个疙瘩,所以对表哥的来信置之不理。
几天后,毛彦文又收到了朱君毅长达近千字的情书。看到这封深情款款的情书,她是既窃喜又慌乱。
窃喜的是她崇拜的表哥,居然对自己情深义厚;慌乱的是,如果自己跟表哥好了,不就坐实了人们当初的传言了吗?
于是,她跟表哥回信说了不同意的理由:“一是近亲结婚不好;二是我的学历太低,你将来是要出国留学的,不能耽误了你的前途。”
也许,女人越是拒绝,越是激发了男人的某种征服欲。
看到毛彦文的回信,朱君毅即刻写了一封更加情深意切、文采斐然的情书。他还写信给自己的父亲,请父亲到毛家提亲。
经历了逃婚的风波,毛彦文的父母知晓了女儿的心意,很快便促成了此事。于是两家的家长做主,为他们举办了订婚仪式。
毛彦文和同学
之后,毛彦文开始跟朱君毅正大光明地谈起了恋爱。
两人你侬我侬,谈了不到一年的恋爱,朱君毅准备出国留学。他跟毛彦文提出,与她完婚后再离开国内。
可单纯的毛彥文却认为,结婚太浪费时间,让表哥先去国外留学,毕业后再结婚。
两人告别时,正是毛彦文乘船去浙江吴兴县湖郡女校读书的那天。
看着站在岸边的朱君毅向自己频频挥手,直到看不见他的影子,毛彦文才进入舱内。她扑倒在床上,失声痛哭。
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尝到离别的滋味,原来是这样的撕心裂肺。
朱君毅出国留学后,毛彦文跟他开始了长达六年的鸿雁传书。那些年,两人的情书装了满满一箱子。
两人恋爱时,朱君毅曾用家乡的须女湖和江郎山为证,写下了“须水朗山,亘古不变”的爱情誓言。
可是,有时候距离不是产生美,而是诠释了不堪一击的爱情。
刚开始的前三四年,朱君毅给毛彦文的书信来往保持着固定的频率,后来的两年,毛彦文发现表哥的回信越来越少。
而且朱君毅的信中,称呼也从“彦妹爱鉴”、“爱妹如晤”,变成了“彦文贤妹”。毛彦文不明白,为何表哥跟她客气起来。
她不想把他往坏处想,而是认为表哥学业重。之后哪怕收到了他的只言片语,她也就释然了。
毛彦文哪里知道,彼时的朱君毅,已经不是出国前的那个对她山盟海誓的表哥。
他的视野开阔了,想法也改变了,他的书桌上还摆放着其他女子的照片。他在计划,将来回国跟毛彦文结婚后,如何让她允许自己纳妾。
果然,朱君毅回国后改变了心意,找了个借口跟毛彦文退婚。
深爱朱君毅的毛彦文,自此跌入了痛苦的万丈深渊,很多年都不能自拔。
跟表哥分手肝肠寸断,成为吴宓夫妻之间的“第三者”
1922年,朱君毅学成归来,受聘于南京东南大学,担任教授。
而此时的毛彦文,也以浙江省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为了跟表哥距离更近,她主动转学到金陵女子大学入读。
分别了六年,当毛彦文去上海接回国的朱君毅时,看到他的皮肤变得黝黑而苍老,以为接错了人。
朱君毅见到毛彦文说的第一句话是:“月仙(毛彦文小名),你真的长大了。”听到这话,毛彦文感觉彼此有了某种疏离感。
经过几次交谈,朱君毅发现如今的毛彦文,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崇拜他的小女生,而是有着独立见解的成熟女子。如果让这样的女子同意自己纳妾,恐怕是万万不可能的。
于是,朱君毅开始想方设法摆脱她。他把目光瞄上了一个自己的女学生,甚至偷偷跟对方谈起了恋爱。
一年后的五月,毛彦文收到了朱君毅写的一封厚厚的信,她以为是他给校刊写的文章发表了。结果打开一看,居然是一封退婚书。
朱君毅退婚的理由有三条:彼此没有真正的爱情;近亲不能结婚;两人性情不和。
也许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时,就会山盟海誓;不爱了,就会有各种借口。
看到这封退婚书,毛彦文心如刀割,倒在床上痛哭不已。她知道,这不是真正的理由,她必须跟表哥面谈。
第二天见面后,两人先是相对无语,然后毛彦文先开口:“请你告诉我退婚的真实原因。”
结果朱君毅悠悠地说:“请你原谅我,我有一万分的对你不住。”
当毛彦文知道了朱君毅已经移情别恋后,先是愤怒,然后是痛彻心扉的悲伤。
原来,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的心等着等着就凉了。
在毛彦文心中,朱君毅从小就是她的上帝、她的生命、她年少时美丽的梦想。他的无情让她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她的梦想完全被毁灭了。
之后,她写了一封长信狠狠的骂了他。
这封信不仅没有挽回朱君毅,反而被他当做分手的借口。他把信拿给毛彦文的父亲看:“月仙如此厉害,我怎能驾驭她?”
看到朱君毅如此决绝,毛彦文虽心有不甘,最后不得不同意跟其解除婚约。
1924年,两人在陈伯衡等人的见证下,正式解除婚约。这场婚约解除的主持人,是前国民政府总理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
毛彦文的温和痴情,对情感的坚定忠贞,让熊希龄夫妇印象深刻,这也为之后毛彦文跟熊希龄的婚姻埋下了伏笔。
朱君毅后来跟一个16岁的女学生结婚了。毛彦文知道后,气愤的发电报给他:“须水永清,郎山安在”。
朱君毅在71岁得病去世后,毛彦文还写了一篇上万字的《悼君毅》,可见对他的情感依然不能释怀。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凡事都有利有弊。毛彦文跟朱君毅常年写信,她的文笔不知不觉提升了许多。可是,她不知道那些文采斐然的信件,居然都被朱君毅的好友吴宓看了去。
吴宓学识渊博,是跟陈寅格、汤用彤齐名的哈佛三杰,后来成了国学大师。他一生有许多弟子,钱钟书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吴宓看到毛彦文那一封封情深意切、文采飞扬的信,早已怦然心动。但是碍于她是好友的未婚妻,只能把心意藏在心底。
吴宓知道毛彦文跟朱君毅解除了婚约之后,开始对她展开了锲而不舍的追求。
毛彦文没想到,她因此间接地成了吴宓夫妻之间的“第三者”。
接受吴宓的追求,无奈遇到“渣男”
当年吴宓有一个同学叫陈烈勋,他有个妹妹陈心一。陈女士经常读吴宓发表的文章,对其深有好感。
于是陈烈勋就把妹妹介绍给了吴宓,而陈心一恰好与毛彦文是同学。为了跟毛彦文接触,吴宓就委托她去了解一下陈心一到底是怎样的女子。
毛彦文抽时间去杭州看了陈心一后,给吴宓回信:“陈女士是旧式女子,中文清通,未学过西文。她性情温柔,是一位治家的贤内助。”
看到毛彦文的回信,吴宓很快跟陈心一结了婚,但是他心里爱慕的是毛彦文。
吴宓和陈心一结婚后,生了三个孩子。最初几年过得很平静,吴偶尔对妻子有不满,但是陈心一却很能忍耐,最后两人的感情因为吴宓的移情别恋而恶化。
吴宓、陈心一和孩子
当初吴宓脑子里有一个女子的标准:像他一样中英文俱佳,有很深的文学造诣,能与他唱和诗词,能在他的朋友间周旋。
毛彦文曾经嘲笑吴宓对女子的标准是幻想出来的,殊不知,吴宓心里这个“幻想的女子”就是毛彦文。
当年吴宓参加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认为他们在离婚后找到真爱,是非常勇敢和浪漫的事情,他认为文人就该如此。
知道毛彦文解除了婚约,吴宓再也不想跟陈心一生活在一起,他单方面宣布:我爱的人是毛彦文,我要为了她离婚。
毛彦文听闻后,斩钉截铁地回应:“跟朱君毅分手之后,我从未对任何人怀有爱情的感觉,若环境所迫必须结婚,我只会嫁给未曾结过婚的男子。”
可是,吴宓居然把这话理解成让他离婚的暗示,于是他一意孤行的抛弃了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
成了自由身的吴宓,开始对毛彦文展开了狂热的追求。他经常把写给毛彦文的情诗发表在报纸上,以至于成了文化圈的笑谈。
金岳霖曾经善意的提醒吴宓:“你的诗好不好我们不懂,但涉及毛女士,就是私事,不适合公开发表。”
吴宓听了大怒,回言道:“我的爱情又不是上厕所。”
毛彦文是一个理智和爱面子的人,她看到吴宓经常在报上发表情诗,逼得她天天上头条,令她恼羞成怒。但是吴宓依旧我行我素。
也许是因为年龄渐长的缘故,在吴宓疯狂的追逐下,毛彦文开始心有所动。
1931年春季,33岁的毛彦文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时,收到在法国访问的吴宓发来的电报,电文内容是:“你再不来跟我结婚,我就跟你分手”。
看到这封电报,毛彦文也想跟吴宓把这些年的关系做个交代,于是同意赴约。
结果两人见了面,吴宓居然怂了,说他只想订婚。还对毛彦文说:我想再看看。
当天夜里,两人睡在一张床上时,吴宓居然没有对毛彦文做任何亲密之举。
叔本华曾说:人的愿望得不到就痛苦,得到就无聊。也许对吴宓来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毛彦文此时才知道,她对吴宓真是雾里看花,两人根本不了解彼此。
后来吴宓回国后,跟好几个女子同时示爱。毛彦文看到他对感情如此游移浮荡、不可理喻,果断抽身而出,再也不为所动。
不可否认吴宓在国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是在对待男女感情方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令人不齿的“渣男”。
多年后,毛彦文在90岁时提起吴宓,亦是惜字如金:他就是一个无聊的人。
毛彦文和钱钟书等人
原本不想再谈情说爱,准备专注于工作和事业的毛彦文,不曾想,爱情却在36岁那年,再次轰轰烈烈的来临。
奇缘此生,遇到挚爱
1931年秋季,毛彦文留学归来,听闻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去世了,她忙去吊唁,之后便去了复旦大学和暨南大学谋职。
有了事业的寄托,毛彦文渐渐走出了情感的阴霾。
1934年10月的某日午后,毛彦文从暨南大学回到复旦大学宿舍,忽然看到好友朱曦在房内,很是讶异。
朱曦是熊希龄的内侄女,跟毛彦文是同学。之前很少联系,这次突然造访,毛不知何故。
朱曦笑着告诉她,姑父熊希龄来上海了,邀请她去家中小聚。毛彦文对长辈一向很尊重,当即答应。
毛彦文没想到,原来这是熊希龄拉开了追求她的序幕。
熊希龄是民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他用半生心血开办了香山慈幼院,并将其作为毕生的事业。熊夫人去世后,他一直希望有人可以跟他一起,将慈善事业传承下去。
他想到了温柔大气的毛彦文,朱曦也认为她是最适合的人选,于是主动谋划,帮助姑父完成使命。
当毛彦文以年龄不合适为由拒绝时,熊希龄的女儿熊芷,一个月后却挺着五个月的身孕来到上海,再次恳请她:“我们是真心欢迎您加入我们的家庭。”
后来,熊希龄也主动搬到离毛彦文家比较近的住处,每天跟她见面,为她写诗。
经过熊家连续几个月的轮番“轰炸”,毛彦文终于应允跟熊希龄结婚。
1934年 2月9日下午三时,36岁的毛彦文跟66岁的熊希龄,在上海慕尔堂举行了盛大的西式婚礼。
为了跟毛彦文相配,熊希龄还毅然剪掉留了20多年的长须。他还写了一首诗歌《奇缘》,来表达这种难得的情感。
婚后的熊希龄对毛彦文甚是宠爱,曾携带她出游了苏州和杭州的许多名胜古迹。两人终日缱绻不已,每天有说不完的话。熊希龄如有一刻没有看见毛彦文,便要呼唤。
此种浓情蜜意,少年夫妻亦不过如此。
这对老少夫妻的姻缘,成了当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娱乐新闻。
毛彦文终于找到了一生的挚爱,她深切的体会到,熊希龄就是她的理想丈夫,两人的感情亦夫亦友,令她陶醉和庆幸。
婚后的毛彦文和熊希龄
婚后的毛彦文主动辞去大学的工作,跟随熊希龄一起料理香山慈幼院的慈善事业。
也许老天也嫉妒他们夫妻和睦、琴瑟和鸣的幸福生活,两人才结婚不到三年,美好的一切便戛然而止。
1937年夏,熊希龄携毛彦文赴青岛,准备与政府磋商合办幼儿园事宜。因“七七事变”不能返回北平,两人只能转到上海。
他们在风雨飘摇的上海,跟红十字会一起设立医院和难民所,协助救治伤员和收留难民无数。
担任过国民政府总理的熊希龄,关心国事胜于自己的生命。当得知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他痛哭失声。
第二天避走香港不久,这位爱国的老者对国家渺茫的前途悲观失望,因脑溢血倒下后,再也没有起来。
悲痛欲绝的毛彦文,那些日子恍恍惚惚,沉沦于悲痛中无以自拔。
但是,为了实现丈夫生前的愿望,为了需要抚养的数百名儿童,她决心振作起来,并接下香山慈幼院院长一职。
失去挚爱的毛彦文,也许是“曾经沧海难为水”,此生再也没有儿女情长,她把后半生全部奉献于慈善事业。
在努力维持北平香山慈幼院总院的基础上,她先后在成都、桂林、柳州等地创办了多所慈幼院,收容的孤贫儿童近10000人。
熊希龄在1920年10月创办的第一所慈善学校,是在北京香山,他的遗愿是死后能够安葬在北京香山。
在毛彦文的努力下,熊希龄的遗骨终于在1992年5月17日,从香港归葬于北京香山之中,实现了夫君的遗愿。
毛彦文一生的情感都堪称轰轰烈烈。虽然她曾为情所困,许多年都在忧伤中度过,但是后半生却把慈善事业和“为他人谋幸福”作为活着的意义。
晚年的毛彦文
毛彦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传奇的女性,她的爱情故事,恐怕琼瑶也写不出这般曲折动人、这般精彩感人。
毛彦文曾在年近九旬的高龄,写了一本自传体回忆录《往事》。她说:“这本书仅赠少数的亲朋好友,我不想让自己的故事成为别人的谈资,我只想要安静的生活。”
1999年11月10日,那天阳光明媚,大地一片安宁,101岁的毛彦文在自己的家里,安详的去了……
. END .
【文|伊人 】
【编辑|丹尼尔李 】
【排版 | 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