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探索与思考 跨学科主题课程
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国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计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课程方案的设置不但与国际化的“核心素养”接轨,而且递进式建构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质量育人体系。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概念,下面与大家分享本人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点认识与实践思考。
一、对跨学科学习的认识
通过对新课标及相关内容学习,跨学科学习,主要指跨出自我的学科界限,与多个学科发生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形成新理论、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而提升自己的决策力和创新力。
二、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解
按照新课标解读,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该是在解决某一个真实问题或任务的过程中所需的综合知识,包括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意愿。
三、对跨学科学习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系理解
1.共同点
:“跨学科学习与跨学科主题学习”,两者的学习设计都是基于真实问题或任务的驱动性问题。
2.不同点
:跨学科学习实践,相对于“跨学科主题学习”,范围更大,更加复杂,学习维度也更宽泛。“跨学科学习”与“跨学科主题学习”,二者应该是包含关系。
3.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点
:更强调在大概念下的以某一主题为统领的融合相关学科下的学习实践,其主题性更加凸显,操作性更强,指向性更加明确。
四、如何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
在新版《课标》中,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能笼统的进行学科叠加,而是要进行信息资源的融合与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具有
学科融合
与 解决实际问题
1.开展适合学科融合的主题教学,引导思维的发散性
。比如,劳动实践基地的种植劳动、收获劳动等体验式学习,观察植物生长过程、认识植物生长规律等观察项目式学习、劳动价值认知等主题式学习,就需要融合语文、科学、生物、数学和劳动技能、体验、思考等多种知识和思维训练。
2.创设利于学科融合的真实情境,锻炼思维的流畅性
。比如,将学科教材与研学旅行内容统整,将语文学科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贮备相结合,将道德与法治教材知识,与语文、数学、科学等不同学科相关知识及学生已有认知体验、生活情境、场地有效链接,构建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获取核心素养。
3.引导基于学科融合的研学设计,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创新教研形式,开展跨学科联合教研,打破学科壁垒,在“共同备课、协商上课”的共研共教共建中,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比如,美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实践,可以以“美育融合”大主题,带动美育与语文学科、美育与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各学科融合等分学科美育融合“小主题”,做到各学科美育融合实践 “主题鲜明、问题真实”,从而有效引导各学科教学充分挖掘美育资源,有效融入美育理念,提升学生美育素养,夯实学生健康成长基础。
4.重视凸显学科融合的实践展示,巩固思维的独创性。
学科融合实践成果,要及时在课堂、教研组等多种场合及时展示,产生示范引领校园,才能有效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新课改理念的积极落实。比如,当前基础教育学校积极开展的“五育”融合育人实践,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和成功经验,从中可以找到很多“大主题”“小主题”,不断丰富自身“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走进真实课堂,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5.创新课程研发机制,突破学科固有边界
。学校教务处可以引领各教研组,结合已经建立的各级教研共同体等,开展不同专题、多种主题的联合教研,集思广益,将大概念学习下的跨学科学习进行深度系统的重组与建模,积极探寻学科之间的联系,从同一主题中找学科融合点,从各学科融合中找同一关联点,让全学科育人学习变得更加立体和全面。
(吴忠市利通区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