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竟然是北大毕业生
清华大学初期的校长更迭风波
《清华人》2007年1月
□ 史 轩
1928年,国民党北伐胜利,奉系军阀势力退出山海关,南京国民政府势力至于北平,将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罗家伦出任第一任清华大学校长。在近两年长校期间,罗家伦在清华进行了一些改革,初步奠定了30年代清华迅速崛起的基础。但在政局动荡、人事纠葛等矛盾交错中,清华又出现校长更迭风波,直到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竞相逐鹿接管清华
1928年6月,国民党北伐取得胜利,奉系军阀退出山海关,北洋政府覆灭,由北洋政府控制的清华学校,转而归南京国民政府管辖。奉系军阀退出北京后,校长温应星即向外交部辞职。外交部随即派余日宣代理校长。
1928年6月9日,清华校内举行青天白日旗升旗典礼,国民党在清华的活动正式公开。当天,校内国民党员对内发表《为北伐胜利告清华教职员及同学书》,对外发表《为北伐胜利告各界同胞书》。
1928年6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和外交部,会同致电原清华学校教务长梅贻琦,委派他“暂代校务”,听候接管。这时,在清华归辖问题上,出现了大学院与外交部之间的争夺。6月18日,大学院宣布要“统一全国教育学术机关”,接管北平(这时北京已改称北平)各大学院校,声称清华也在接管之列。而外交 部则坚称拥有承袭北洋政府外交部对清华管辖之权力,拒绝大学院插脚进来,抢先接管了清华的基金。双方互不相让,更有多人竞相逐鹿清华校长这一肥缺,一时竟然有30多人。清华学生会为此通过一项决议:“在管辖问题未解决以前,任何人不得接收清华。”
经过两个月的明争暗斗,最后大学院与外交部达成了共同管辖清华的协议,决定:一、将清华学校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按照美国文理科大学办理,并逐步添设 研究院;二、由大学院会同外交部,合派董事九人,组成新的董事会,掌管清华大学;三、原“清华学校暨留美学务基金保管委员会”,改由大学院院长(后为教育部长)、外交部长和美公使三人组成。上述这些接管措施,基本上承袭了北洋政府的一套老办法。不同的只是恢复了最初清华学堂时期由外交、教育两部共管的局 面。
1928年8月17日,在蔡元培等人大力举荐下,南京国民政府在取得美国公使同意后,任命罗家伦为清华大学校长。
承前启后的罗家伦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结识了黄兴、戴季陶等国民党要人。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成为蔡元培的得意门生。“五四”运动期间,罗家伦为学生领袖之一,与傅斯年等人创办影响颇大的《新潮》杂志,提倡思想启蒙。1920年,罗家伦赴 美、英、德、法等国留学。
回国后,罗家伦追随蒋介石,深受蒋氏器重,曾任总司令部高等顾问、战地政务委员会教务处处长等职务,蒋介石的许多文告出自他的手笔。
1928年9月18日,罗家伦宣誓“受命党国”就任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在清华任期不长,但更张颇多,也颇多争议,在清华历史上属于承前启后的人物。
第一,罗家伦促成了清华大学的体制转变。1928年清华改为大学时,名称是“清华大学”,他对此不满意,认为不冠以“国立”二字,仍然有半殖民地教育的嫌疑。经他努力,国民政府最后确定“国立清华大学”校名。罗家伦并请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题写校名。
清华大学初期,由于归外交部、教育部共管,然而两部在董事会、基金等问题上龃龉不断,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彻底解决清华管辖问题,1929年5月,罗家伦说服蒋介石、谭延闿、陈果夫等人,在外交、教育两部部长均不出席的国民政府第28次国务会议上通过决议,将清华划归教育部管辖,彻底解决了学校归属问题。“清华在行政系统上从此纳入国立大学的正轨”。
此外,罗家伦还清理了“清华基金”。当年美国退还这笔款项时,成立了清华基金保管委员会。该会由外交部控制,少数人利用这笔钱投机倒把、中饱私囊,造成很多呆账、坏账,基金损失严重。在罗家伦推动下,这笔钱转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代管,并将使用权归还清华。
第二,罗家伦奠定了清华学术化基础。在就职仪式上,罗家伦演说中表示要力求清华在学术上独立发展,推行四化政策:一、 廉洁化,要消除浮滥,做到财政公开。二、学术化,不分派别,集中本国优秀学者,延聘外国专家,提倡研究风气。三、平民化,努力矫正过去“享乐主义”与贵族 习气。四、纪律化,推行军事管理,养成有秩序、有组织的精神。冯友兰先生指出:“在这四项之中,学术化的成绩最显著。”
冯友兰还在《清华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说过,“清华大学之成立,是中国人要求学术独立的反映。在对日全面战争开始以前,清华的进步真是一日千里,对于融合中西新旧一方面也特别成功。这就成了清华的学术传统”。这是对罗家伦为清华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
第三,罗家伦为清华大学萌发了教授参与治校的民主管理体制,这一制度的形成,始于1928年北伐军到了北京之后,并于 1929年修订的《国立清华大学组织规程》。在罗家伦推动下,在已有评议会基础上,在清华形成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议三级会议,并且互相制约,形成较为 稳定的“教授治校”管理体制,保证清华在大风大浪中仍能继续发展。虽然陈岱孙先生曾批评罗家伦资历浅、威望低,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教授会,但仍肯定罗家伦对 “教授治校”领导管理体制的作用。
第四,罗家伦不拘一格,摒弃门户之见,淘汰不合格教师,积极延聘名师。他认为,办好一个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要教授得人。“余聘教授,毫无门户之间,概以学术标准为衡。”“为青年择师,必须破除一切情面,一切顾虑,以至公至正之心。凭着学术的标准去执行。”
新文化运动期间,罗家伦曾与吴宓有过笔墨官司。听闻罗家伦出任校长,吴宓颇为担心,托赵元任向罗家伦打听消息,并做好离开清华的准备。罗家伦对赵元任笑着 说:“我们当年争的是文言和白话,现在他教的是英国文学,这风马牛不相及。若是他真能教中国古典文学,我亦可请他教,我决不是这样偏狭的人。”后来,清华 不但继续聘请吴宓,还增加了薪水。
罗家伦执意聘请蒋廷黻是一个流传较广的例子。罗家伦听说南开蒋廷黻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近代史教授,亲自去天津诚请蒋廷黻来清华任教。开始,蒋廷黻不为所动。 罗家伦便坐着不走,熬了一夜,蒋廷黻终于答应来清华。蒋廷黻也不负众望,在清华期间他潜心研究,其关于晚清政治、外交以及东北三省的研究成果,成为近代史 学科形成初期的重要典范。
在罗家伦努力下,清华聘请了吴有训、张子高、瑞恰慈、翁文灏、冯友兰、杨振声、钱玄同、葛利普、刘彦、马衡、黄节、萨本栋、浦薛凤、陈桢、熊庆来、张奚若、蒋廷黻等人来校任教,极大地增强了清华的师资力量,使清华迅速成为重要的学术重镇。
第五,罗家伦重视基本建设,他认为,一切的近代研究需要设备,设备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仪器与图书。罗家伦在清华极力减少行政费用,增加设备费。为此,他不仅盖了生物馆、气象台和新图书馆,还规定至少要拿出每年预算的百分之二十来购置图书仪器,做清华设备上永久的基础。
此外,罗家伦还裁并学系,推动清华“男女同校”开始招收女生,添造宿舍改善师生生活条件等。
罗家伦还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他刚到清华,没有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认为体育部设有教授,不成体统。于是他将马约翰教授降职降薪,改为教员。不久,马约翰带领清华足球队赢得华北冠军,回校时学生燃放炮竹,热烈欢迎健儿凯旋。当时足球队长为萧涤非,欢迎**中有“五百同学张口笑,萧郎夺得锦标回”之句,学生们并把马约翰从西门抬了进来。罗家伦见状知其错也,马上升马约翰为教授,恢复原职原薪,而且还送给马约翰一座银杯。
罗家伦任清华校长并不长,他在清华的改革举措,为清华在20世纪30年代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