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之谋是个什么事?看看汉武帝是如何伸出躁动的触角的?
公元前135年,这是值得我们记住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里,汉武帝的奶奶窦老太太去世了,她的离世促使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汉武帝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尽情燃烧了,然后儒家思想终于冲破最后一道枷锁,成为政统的核心思想。
窦老太太一辈子信奉的黄老之术,不太喜欢各种折腾。再加上她的资历老(三朝元老)、地位高(太皇太后)、势力大(外戚势力的掌舵人),所以,汉武帝和朝中的文武大臣在窦老太太在世的时候,基本上是不敢乱来的。儒家思想也基本上冒不了头的。
但是,现在窦老太太走了,平时憋屈得只能到处找野兽搏斗来发泄的汉武帝,终于要爆发自己体内的洪荒之力了。他的首选目标自然是北方的匈奴,于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谋”也就应时而生了。
“马邑之谋”诞生的背景
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西汉和匈奴之间的恩怨情仇。
在汉高祖刘邦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干翻大魔王项羽的同时,北方的草原也在一个叫冒顿单于的男人的征伐下,完成了大统一。他们建立起来的政权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匈奴。匈奴是一个政权名,而不是一个民族名。
匈奴都是由游牧民族组成的,由于生存环境与资源的天然性限制,很多时候是没办法做到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的,比如说遭遇“白灾”之类的情况下。于是,对更先进、更稳定的农耕文明起了觊觎之心。
但是,这种事情,协商肯定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毕竟这背后都是生死攸关的利益问题!所以,匈奴就发挥了他们彪悍的作风,直接简单粗暴地掠夺抢劫!
基调定了,剩下的就是操作问题了。
汉高祖期间,匈奴人趁火打劫就制造了著名的“白登山之围”。最后,耍了一辈子流氓的刘邦被匈奴人耍了一次大大的流氓,以“和亲、纳贡、互市”这些极具侮辱性的条件而息事宁人了。
吕雉期间,冒顿单于再一次露出流氓嘴脸,曾写信调戏吕雉,说你老公都死了,守寡的日子多难受,你还不如带着那丰厚的家产改嫁于我,我也不嫌弃你。这种恶心的事情,一般人都是受不了的,但是当时大汉的政局还不稳定,饱经战争的国家元气也没有恢复,吕雉选择了再次忍气吞声。
文帝、景帝期间,匈奴也没少趾高气扬地到大汉来收“保护费”和“封口费”,但是文景两朝的核心政治任务还是在如何巩固中央集权上,所以也没有采取什么过激的方式去处理匈奴问题。
当历史的舞台交给了汉武帝这个炙热的男人后,地动山摇的时代终于无可避免地到来了。汉武帝这个人从来不会惯着任何人,逢敌必亮剑,打完再说,这是他身上最鲜明的性格特征。
也正因为如此,汉武帝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话题男神!在某种程度上,他甚至超越了他那个斩白蛇起义、定鼎汉室江山的太爷爷刘邦,成为了大汉王朝的第一符号担当。
但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能管得住他的家长。孙悟空那么不安分的猴子,不还是被如来佛一纸封印压在五指山下反思了500年?当时,能够封印汉武帝那颗躁动的心的人正是他奶奶窦老太太,原因很简单,人家的法术比你高明,法器比你多,你不服不行!
所以当窦老太太去世时,其实也就是汉武帝这个“孙悟空”跳出五指山的时候,还是没带上紧箍咒的孙悟空。
窦老太太去世的那一年,是汉武帝登基的第六年,时年22岁。这个他妈“梦阳入腹”才生下来的孩子,确实如同太阳般炙热,在他的能动范围内肆意地挥洒着自己的温度,几乎烤干了当时的东南亚。
这孩子从小就聪明阳光、热情好动、精力充沛,敏学巧思,所以很招人喜欢,最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极其幸运地以皇十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昭示着他必然会迎来他不同寻常的一生。
这都是命呀!汉初60年的无为而治,所积累的福气和资本就是这么让人意想不到地交到了汉武帝手里,并被他玩出了层出不穷的新花样。
有人说,挣钱是水平,花钱是艺术,但是关键还是得有钱花。汉武帝满世界搞行为艺术,不就是因为祖辈给他积攒了丰厚的资产?否则按照汉武帝这种折腾得淋漓尽致的搞法,西汉王朝在他手里能不能平安着陆,确实是一个大大的疑问号。
古往今来,但凡身上有汉武帝这股折腾劲的,基本上都灭国了,秦朝二世而亡、隋朝二世而亡,不都是因为折腾过度了?
汉武帝一朝是历史上最典型的“大治大乱”时期,他之所以没有崩盘,是因为他极其幸运地聚集了所有的托底资源,充沛的储备、温顺的老天、能忍的百姓、稳定的政局、过硬的寿命等等。否则,就像一个木桶一样,但凡存在一块短板,都不可能装满水,中途漏水是迟早的事。
汉武帝的启动资金,他的祖上早已给他准备好了;天灾人祸这一块,除了汉武帝晚年出了一些状况,大部分时间都是风调雨顺的;善良的老百姓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也处于抗造的最佳状态;朝堂政治经过他爷爷和父亲两代人的努力,中央集权的模型依然形成;生物寿命和政治寿命,汉武帝都很过硬,活了70岁,当了54年皇帝。
汉武帝天生就是要起飞的命,但是,在他当皇帝的前6年,因为奶奶窦老太太过于关注的目光,他还是不敢过于放肆的。虽然他骨子里更加向往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而且那么年轻、那么多想法,根本闲不住。但是,在奶奶严厉的管制下,汉武帝也是必须得装模作样做个乖宝宝的。
事实上,汉武帝刚一上位,就曾试探性地不老实过,但被窦老太太及时地“教育”了一顿,便赶紧消停下来了。
汉武帝登基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39年,赵绾等人上书给汉武帝,说不应该再将政事禀奏给太皇太后了,您都已经亲政了,再大事小事都去麻烦窦老太太,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结果窦老太太很生气,这小子刚登基就要发疯?必须敲打一下!
经过这么一试探,汉武帝发现姜还是老的辣,自己还不是奶奶的对手,于是赶紧把事给平了。将挑头的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下狱,其后二人自杀,当年推荐赵绾的丞相窦婴、太尉田蚡被免职,推行的所有新政全部被废除。
此后,汉武帝将心里的郁闷之气全部撒到了狗熊、野猪身上,有事没事便去找猛兽搏斗。咱不能跟奶奶斗,还不能跟野兽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都其乐无穷,但是关键是自己暂时无法施展拳脚呀,所以只能跟野兽斗,也其乐无穷。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汉武帝这人身上的孩子气是极其严重的。这种人是不可能憋得住的,而且他一发泄起来,绝对是山崩地裂级别的大动作。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终于走了。汉武帝也终于可以把他蓬勃的生命力用在别处了。这种情况下,让汉人恶心了几十年的匈奴人自然首当其冲。
“马邑之谋”的过程和内容
公元前135年,也就是窦太后刚刚过世的那一年,匈奴再次派出使者到汉朝来要“债”了。你们欠我的花姑娘和贡品什么时候给呢?
这若是在往年,汉朝政府基本上就是找个宗室的公主或者随便找个宫女嫁过去,再搭上一些在匈奴极其紧缺的茶叶、瓷器之类的嫁妆,也就算应付了。
但是,这一年的空气之中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味道,因为憋屈了很多年的汉武帝想要开始自由地飞翔了。问我们要姑娘?要贡品?谁惯着你们一身坏毛病!
汉武帝很艺术地把持续了几十年的匈奴政策拿到朝堂之上,让大臣们好好讨论一下。那些大臣们都是人精,这还听不出味道来?如果领导没有什么新的想法,这种几十年的惯例有什么好讨论的?
于是,官任大行令(负责外交,属九卿之一)的王恢就主动站出来了,他对汉武帝说:“臣的老家是在燕国,还曾在边疆当过兵,所以臣对匈奴这帮胡虏算是比较了解了。这帮人就是一群喂不饱的狼,今年喂饱了他们,明年他们又来了。咱们这么姑息养奸,还不如直接给他们来一棒子,帮助他们好好改造改造一下思想,汲取点教训。”
汉武帝听了之后很高兴,这小子果然会来事!但是,聪明的汉武帝并不会轻易地喜形于色的,而是示意其他人继续各抒己见。这种讨论会其实是领导甄别下属的绝佳时机,汉武帝怎么会白白浪费?
于是,御史大夫韩安国(让梁王刘武主动向汉景帝认错的那位爷)也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觉得问题不在于该不该教育匈奴人,而是匈奴人离得远、跑得快,跟他们开战划算不划算的问题。
如果是你,你会觉得谁的意见有道理一些?但是,当时的文武大臣普遍都认为韩安国的意见更科学!所以,汉武帝内心里默默地说了一句:我懂了!反对势力还是很大的,这事暂时可以放一放了。然后,再次执行了惯例,选了几个美女去和亲了。
但是,韩安国等同志们根本不太了解他们的这位主子,这位爷是天马行空的,有什么事,只要他想干,成本和代价那都是次要的,先干出快感再说。
汉武帝心想,又不是吃你们家的米、用你们家的人去干匈奴人,你们说这么多条条道道干啥?我也知道跟那帮蛮夷较真不划算,但我就是想干他们,怎么了?别问为什么,他们欺负了我们这么多年,老子看着他们就来气!
又过了两年,也就是公元前133年,风云再起。
雁门郡马邑的一个土豪聂壹通过王恢上书汉武帝说,匈奴刚刚和我们和亲,心理上不会有什么防备,这个时候如果以利益为诱饵,给他们下套,引他们深入国境再围而歼之,这不就可以永绝后患了吗?
这种事情大家一定要细品!一个没有编制的人为什么可以、敢直接给国家元首上书呢?不以“妄议国事”给你扣个大帽子就算你幸运了,说明这幕后是有操盘手的,
汉武帝收到这份建议书之后,吸取了上次的经验,咱还是公开讨论,但为了防止有些人不懂味,咱先定个调。汉武帝说:“朝廷觉得匈奴那帮鳖孙太恶心,刚好现在有人建议使用武力教训他们,请大家讨论可否?”
汉武帝的意思其实很明显了,但是,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争辩还是很激烈!主战派以王恢为代表,主和派以韩安国为代表,双方再次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辩论赛。
韩安国还是老一套,匈奴人家都是骑兵,来去如风,居无定所,你压根找不着人家,但人家想骚扰你就骚扰你,他们压根就不从事生产,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恶心所有生灵,如今我们不远千里空国而去,压根就没有必要。
王恢则说:“咱们大汉现在国力这么强大,领导这么英明,分分钟就可以灭掉匈奴。况且这次是诱敌而歼,不要到处大动干戈,十拿九稳的事情,哪有什么风险?”
双方你来我往,吵得不可开交!汉武帝看着这帮不懂事的大臣,终于敲桌子了,吵什么吵,给我打!往死里打!朕要彻底灭了这帮讨人厌的家伙!
这里多说一句,从这件事来看,王恢在政治上确实还不如韩安国成熟稳重,这也是他后面被杀的根本原因。因为“兵者,国之大事也”,这个按钮是不能轻易去按的,日费千金的大动作怎么能这么张口就来呢?虽然你是为了领导的面子和国家的尊严着想,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你的谋划失败了呢?领导的钱白花了呢?领导的怒火往哪里发?这个锅该由谁来背?汉武帝下定决心要打匈奴,无非就是匈奴让他觉得很没面子,而且还是没完没了地没面子。如果你失败了,是不是也让汉武帝没面子?在汉武帝心中,你是不是就和匈奴人没差别了?
在汉武帝这个猛男拍板要干死匈奴的军臣单于后,王恢因为之前的表现和汉武帝的心思很合拍,所以就顺理成章地被汉武帝任命为此次灭匈行动的总指挥。
王恢按照之前的设想,先设伏再去诱敌最后围歼。具体的布置是由先前上书的聂壹前去诱敌,然后护军将军韩安国、轻车将军公孙贺率20多万精锐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将屯将军王恢、骁骑将军李广和材官将军李息率3万多人出代郡,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一举全歼自投罗网的匈奴主力。
聂壹以出塞经商为名,想办法见到了匈奴的军臣单于。然后主动献殷勤地说自己跟汉朝政府不对付,手下有几百号兄弟,想斩杀马邑县令携城投降匈奴,希望匈奴能派大军前来接应,一方面可以尽快转移财产,另一面可以防备汉兵追杀。
军臣单于虽然感觉幸福来得有点太突然,但又实在架不住马邑的财物太诱人,稍微犹豫一下之后,还是答应了。
但是,军臣单于也是比较谨慎的,他也做了两手准备,一边亲率10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随时准备出击 ;一边派使者随聂壹先入马邑去打探虚实。
聂壹和匈奴使者随后便返回到了马邑,马邑这边也把戏份做得很足,先是把马邑县令藏了起来,然后割下一名囚犯的首级悬挂在城门之上,冒充马邑县令的首级,
这样一来,匈奴使者便赶紧通知军臣单于,聂壹说的都是真的,马邑现在确实处于无政府状态,赶紧过来接收财产吧。
军臣单于得到报告后,便率军向马邑方向进发。
眼看“马邑之谋”成功在望了,但军臣单于在走到距马邑百余里的时候,却发现沿途有很多牲畜无人放牧,感觉这事有点不大对劲,便下令部队停止前进,派出哨探四面巡查,并攻下了一个长城烽燧,俘获了武州尉史。
结果这个尉史居然还了解“马邑之谋”的全盘计划,为了活命,便对军臣单于和盘托出了。军臣单于听完之后,惊出一身冷汗,赶紧下令撤军。
这个时候,王恢、李息他们率领的三万大军已经出了代郡,准备袭击匈奴后方的辎重部队,再回个头来与汉军主力进行合围。但现在听说匈奴正在快速退兵,自己不就变成了阻击主力吗?自己就这点人手,哪有什么胜算?于是,赶紧撤回到了代郡。
而韩安国率领的主力部队一直躲在山谷里等动静,等了好久也没见动静之后,才率军主动出击,但为时已晚,匈奴大军早已远去。
也就是说,“马邑之谋”中,30万汉军兜兜转转其实就是玩了个寂寞。这种结果是汉武帝万万不能接受的,老子第一次对匈奴搞大手笔,你们居然连根匈奴毛都没捞着,你们好意思回来见我?谁来对我的第一次负责呢?当初的主战之人王恢自然是要出来扛雷的。
其实汉武帝心里更生气的是,当初喊打喊杀喊得最凶的是你王恢,结果你率领三万军队,本来有机会干他匈奴一家伙的,结果却没放一枪一炮就缩回来了。这让咱大汉的脸往哪搁呢?
王恢解释说,自己的兵马太少,干不过匈奴,他撤退是为了保存大汉的有生力量。理是这么个理,但关键是他的那位主子压根就是一个不喜欢讲道理的人,他要的是脸面和名声。
所以,即便王恢还贿赂了时任丞相的汉武帝的舅舅田蚡,但感觉被严重打脸的汉武帝最后还是逼得王恢自杀了。
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谋”就此告终!
“马邑之谋”的分析与总结
“马邑之谋”虽然整个过程有点过于平淡,但是它的起承转合在中国历史上却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
首先,这是西汉一朝的治国思想的一次转变,从道家的无为而治到儒家的积极开拓。同时,这也是汉武帝暴走人生的第一次小试牛刀,风雨欲来。关键是,这次阴谋,意味着大汉帝国和匈奴帝国彻底撕破脸皮,拉开了大汉和匈奴之间针尖对麦芒的战争帷幕。
“马邑之谋”后,匈奴再也不敢相信汉朝了,他们拒绝与汉朝和亲,开始在边境线上神出鬼没地实施劫掠,四处出兵袭击汉朝边郡。
而大汉王朝退无可退,即便是大炮打蚊子,也得硬着头皮上,必须要跟匈奴死磕到底。
这场阴谋把两个国家推上了不死不休的对立面,必须要有一方彻底趴下,才能罢休。
同时,这场无功而返的阴谋也让汉武帝和大汉王朝必须要去思考和匈奴的作战方式问题,仗非得按传统的步兵方式去打吗?有没有一种新的战法能保证打击匈奴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总之,“马邑之谋”是一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试探和转变,意义十分重大!
但是,从“马邑之谋”本身来讲,这次阴谋其实并不高明。因为汉武帝和王恢都是军事战争的生瓜蛋子,面对战争这项世界上最冷酷、最没有容错空间的复杂事情,他们的思维逻辑还不够严谨。
比如汉武帝前后两次举行的朝堂论战,其实就偏情绪化。汉武帝只是想通过讨论会的形式把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释放出去,但实际上要举行国战,更要开诚布公地来讨论具体的作战方案、后勤供应等问题,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万无一失。
大家要记住一点,如果我们身为管理者,越是遇到重大问题,越是不要藏着掖着,要直接开门见山地点明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面临的问题,让下属齐心协力地提供和讨论解决方案。
又比如,“马邑之谋”居然是一个无国家编制的平民上书提出的,这不是开玩笑吗?最起码的政治严肃性都没有,这事能弄得好吗?上行下效,大家不都是抱着迎合领导的心态在侃侃而谈了?古往今来,平民议政和参政大多都不是什么好事,不是说平民就一定没有政治水平与能力,而是平民的战略眼光和格局本身就受限制,一旦开了这个口子,权力的严肃性就会受到无法弥补的伤害。
今天老百姓说应该打匈奴,明天老百姓说应该打南越,后天老百姓又说应该去东边的海上打海盗,当政者该如何抉择?该乾纲独断的事情,作为领导者就是要态度明确地拍板,不要搞太多的弯弯绕绕,你不敢拍板,要你当领导干什么?你的权威如何去建立?
还比如,“马邑之谋”选择的设伏地点也不科学。设伏耍诈这种事情,一定要选择在人口密度很低的地方,而不能选择在马邑这种城镇中心。为啥?因为设伏耍诈这种事本身就是一种见光死的事情,知道情况的人越少越好,如果选择在城镇中心,保密工作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另外,敌人也非常容易从各个方面的角度发现异常。
三十万大军,以马邑为中心,这是会战的搞法。但是,你想把敌人引到马邑来瓮中捉鳖,这除非是遇到了猪一样的对手,否则一般是不可能成功的。
所以,大家最后看到了吧,军臣单于随便一生疑心,随便抓到一个大头兵一问,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全清楚了。
另外大家仔细想一想,这么高度机密的国家战略计划,一个负责放哨的大头兵居然了然于胸,这种阴谋有多不靠谱?
还有,既然是搞阴谋,还会留着几个大头兵给别人去活捉问讯?没有人接应、掩护?没有应急措施?可见“马邑之谋”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其实相当不严谨!
其实“马邑之谋”,事也就是这么个事,关键是我们要读懂,这其实是汉武帝那颗躁动的心按捺不住了的一个信号。自此之后,汉武帝躁动的触角将会以燎原之势烧向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领域。
如果非说要从“马邑之谋”中去提炼一点关于人性方面的智慧,还是建议大家从王恢这个倒霉蛋身上去思考和总结一下。因为这个人在政治上还是单纯了许多,只是一味地想去迎合领导的心思,却压根没有考虑周详。
首先,你的领导是不是一个管杀不管埋的人?万一他只是一时兴起,实际上却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你如何自处?
其次,领导抛出一个想法和问题,既然你要想迎合领导,你是不是首先得考虑有没有替领导解决问题的能力?你总不能也学领导一样,只管惹事,不管平事吧?
最后,既然你是一心一意想让领导高兴,那你就得彻底搞清楚,你要怎么做才能真正让领导高兴。王恢如果率领那三万部队在情况有变的形势下,硬气一点跟匈奴干一家伙,即便战败了,汉武帝最后也不会逼死他的。
总而言之,历史的画面千变万化,但是历史的逻辑却高度统一,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希望大家能在历史之中,读到能与自己生活相契合的逻辑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