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提问,这两类问题应尽量避免
原创作者:刘国昌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一位资深记者说,采访提问是一门大功课,其中提问时有两类问题应尽量避免:一是“低能问题”,二是“万能问题”。
这两类问题都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这位记者没细说,但所提的忠告颇有警醒作用。今天我们就此来探讨一番。
一、什么是“低能问题”?都有哪些具体表现?
先看看有些记者提出的“低能问题”都有哪些:
1、请问,您幸福吗?
(注:某电视台记者街头采访一老大爷:“请问,您幸福吗?”老大爷回答道:“我不姓傅,我姓王。”闹出了一大笑话。)
2、当时你下水救人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注:如此提问似乎成了一些记者采访的套路。人家做了好事如捐助他人、舍己救人等,不少记者采访问时往往习惯这么发问。)
3、您最近出版了哪些新的小说?
(注:记者采访一位知名作家,开口就问:“您最近出版了哪些新的小说?听此问,作家一脸不高兴。心想,你采访我连我新出的书都不知道!于是对付几句结束采访。)
类似的“低能问题”还有不少。之所以称之为“低能问题”,就是因为这些问题提得太常见、太直白、太突兀、太老套。这些提问把一些不该是问题的问题而作为问题提了出来。这反映了记者采访前的“案头工作”没做好;也暴露出记者尚未掌握采访提问的基本技巧。
二、什么是“万能问题”?都有哪些具体表现?
“万能问题”,指的是有些记者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缺乏指向性、用于任何采访对象都适用的一些问题。
比如:
请问贵企业近年来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您对当下的教育形势怎么看?
您对现在的城市管理状况有何想法?
请谈谈自己的成长发展史?
请谈谈你的生活感受?
……
这些问题提得“大而泛”,不具体,用在谁身上都可以。表面上看好像问得很直接,实际上让受访者不好回答。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受访者或是简单应付两句了事,或是索性说“这个问题太大,我不好回答”婉拒采访。
尽管这种“万能问题”式的提问屡遭失败,可有些记者依然故我,这反映了记者并没意识到这种提问的弊端。
三、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毛病?
出现以上这些毛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原因:一是对采访提问基本知识了解太少;二是缺少必要的准备工作。
1、采访提问有一套完整的知识和要求。
记者采访提问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也是具有一定技巧的工作。它不是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提问嘛,就是我问他答。”这其中是颇有些讲究的。
新闻采访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提问是记者完成采访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写稿子所需要的“料”很大一部分要在提问中获得。因此作为记者一定要认真对待提问这个环节,并将之认真做好以求得最大收获。
为切实做到这一点,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必要的。现在有些高校的新闻专业设有“模拟采访现场”课程,围绕一些设定的采访题目,让学生分别当“受访者”和“记者”,有问有答,老师最后指点总结。
从效果上看,这种训练十分必要,既可以让学生感受采访现场,又可以训练学生提问的实际操作能力。毕业后有些学生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2、采访前的“案头工作”一点都不能少。
采访前的“案头工作”,说的是采访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它包括对受访单位、人物各方面情况的了解;敲定采访主题;拟就采访提纲等。
“案头工作”一般有两部分内容:一是看材料。二是准备问题。
看材料,就是看与受访者有关的一切材料。只有把这些材料“吃透”了,了然在心,才能进行采访。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前,“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她说,看了这些材料,我知道我该怎么采访了。
准备问题,就是准备采访时提出哪些问题。看材料不仅仅是“看”同时还要“想”,想哪些地方还不大清楚,想哪些问题还应该再问问。然后将问题“排队”列出提纲。美国记者华莱士给自己定的规矩是,至少准备好三十至四十个“扎实”问题,有时在纸上写上一百个问题。
高质量的提问离不开采访前的“案头工作”。把这项工作做得好、做的细,采访就有切实的保证。
四、如何克服掉这样的毛病?
如何克服采访时提“低能问题”、“万能问题”的毛病呢?不少媒体编辑部特意对提问都作出一些明确要求:
1、有些问题不能到了现场现问。
对受访单位、个人的基本情况、主要业绩和背景材料等,要在采访前的“案头”解决。不能到了现场现问,避免“低能问题”出现。
2、所提问题务必要具体、实在。
把准备提出的问题仔细“过筛子”,把那些“空、泛、虚”的问题剔除,突出具体、实在、指向性明确的问题。
比如,采访即将出席两会的人大代表,记者这样问:“您的准备工作做得怎样?”不如问:“在这次会上,您准备了几个议案?”
再如,采访一大学校长,记者这样问:“您对学校教育改革有什么想法?”不如问:“您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有哪些具体措施?”
把问题提得具体、实在,受访者也好回答。如果提问提得“空、泛、虚”,人家也只好用“空、泛、虚”的话来应付记者了。
结 语
记者采访时的提问环节是一个重要环节,举凡记者都应重视这个环节,把这个环节的工作做好。
在每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各媒体记者的提问表现,历来为人们所关注、所品评。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提得“水”,大家自有公论。年轻记者可从中学习一下提问的本领,力求自己提问提得好、提得到位。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