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冠军梁戈亮:银球引领辉煌人生
作者采访梁戈亮并合影。
初夏的一天,笔者有幸在北京采访了梁戈亮国乒坛名将梁戈亮。作为一名业余乒乓球爱好者,梁戈亮是我仰墓已久的偶像。这次,我来到他在昌平郊区的花园别墅,不仅面对面采访这位乒坛宿将,近距离观察他的退休生活,还荣幸得以与他切磋球技,与这位世界冠军同台过招,真是收获颇丰。
提起梁戈亮,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其家中陈列的一枚枚金质奖章,一张张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人物的合影,告诉我们他曾经的过去和辉煌的成就。
毛泽东主席接见国乒时,与梁戈亮亲切交谈。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对于广大乒乓球迷来说,梁戈亮的名气可谓如雷耳,威震乒坛,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孔令辉、马琳、马龙等大满贯得主。作为中国乒乓球队的主力队员,从第31届到3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他连续参加了5届,拿过6块金牌,其中男团3金2银,男双1金,混双2金。因而,在1978、1979年两次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中美之间的“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中,他曾被庄则栋向周恩来总理推荐,以一名运动员身份全程参与民间外交,为中美关系解冻、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庄则栋推荐“希望之星”
想当年,我在北京曾多次在各种大赛中观赏梁戈亮打球,为这位长相俊朗的国手新秀所倾倒。所以这次见面,我们一见如故、并不陌生。
梁戈亮是广西玉林人,1966年刚16岁便从省队选拔到国家青年队。他当时打法特别,长胶球拍削中有攻,平时训练刻苦,还肯动脑子,很注意观察一队的主力球员打法,谁有本事梁戈亮学谁,还把每个人特点优势集中到一起,球技迅速提高,在队内还战胜过连续三届的世界单打冠军庄则栋。然而,不久文革爆发,国家体委分成两面派,成天打内战,训练被严重影响,一些国内国际比赛也不参加了。眼看大好运动青春白白耽误了,梁戈亮与许多有志国手一样心急如焚,但他一天也没停止训练。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1年3月,朝思暮想的机会来了——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即将在日本名吉屋举行,党中央决定让中国乒乓球队参加比赛。这次参赛于因文革中断参赛的中国非同小可,而且对于国青队的“希望之星”——梁戈亮的意义也不同寻常。为了重新参加并打好这届世乒赛,国家队全封闭临战训练。在赛前,周总理亲自来观看队内比赛,亲自选拔参赛队员。那次梁戈亮赢了名将周兰荪。周总理对乒乓球很内行,仔细观看了比赛后,通过庄则栋介绍,周总理第一次了解梁戈亮的情况,专门与梁戈亮聊了几句家常。此后不久,二十岁的梁戈亮有幸成为乒乓球国家队主力队员。在这次国际大赛中,离别六载的斯韦思林杯又回到了中国,梁戈亮是获得男子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说到这里,他特别感谢庄则栋。
2,亲力亲为“乒乓外交”
周总理接见国乒功勋运动员。
始料不及的是,中国队这次参赛有意外收获——引发了中国与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的“乒乓外交”。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当时,中国社会上极左思潮严重,体育比赛也受到政治运动影响,与极少数第三世界国家往来,而与所谓“帝修反”国家更是不允许有自主的民间接触。主抓外事工作、关心国家乒乓球队建设的周恩来,经常教育中国乒乓球队员:要有人民外交的观念,要善于搞民间外交。如果没有这些教育,“乒乓外交”也许就不会发生。
在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期间,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无意上了中国乒乓球队的大轿车,发现上错车后,他感到有些发窘。中国乒乓球名将庄则栋却迎上前去说:欢迎!欢迎!接下来,他们进行了一段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谈。这段现在看似平平常常的交往,因为发生在当时敌对的两个国家,则成为一件有政治风险且影响巨大的事情。比赛结束后,澳大利亚、加拿大乒乓球队提出要访问中国,美国队一听也提出想到中国来。代表团立即上报给总理,总理上报给毛主席,得到毛主席批准。1971年4月6日,中国乒乓球队向美国乒乓球队发出访华邀请。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新中国境内的美国民间代表团。4月14日,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包括科恩在内的美国乒乓球队,赞扬说他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上翻开了一个新篇章。在体育馆,中美两队进行了友谊表演赛,梁戈亮有幸出场与一位黑人选手对打。
梁戈亮没想到,“以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促成了不久后的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建交,成为推动改变中国历史进程和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不久后,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请中国乒乓球队,总理说:“我很高兴。这是我代表主席请你们吃饭。主席讲了,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我首先代表主席和你们干三杯酒”。说完真是连干三杯茅台酒。吃完饭以后,总理很高兴,问梁戈亮等人还有什么要求,他们就说想见毛主席。1971年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上,梁戈亮等“功勋运动员”随周总理来到了毛主席的面前,主席那天高兴地与梁戈亮等人握手。
中美建交25年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发表讲话透露:在乒乓外交之前,美国政府一直在寻找机会,试图打开通往中国的大门。中国也想改善对美关系,但苦于没有机会。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有意让斯诺上天安门与他站在一起,就是放个试探气球,要触动美国人的感觉神经。结果美国政府不相信斯诺,机会就失去了。但是乒乓外交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乒乓外交”的参与者梁戈亮感慨颇深,做为一个运动员,能为国家外交做点贡献,是一件荣耀的事情,不过,“乒乓外交”的总设计师应该是毛泽东和周恩来。
2,退役之年有苦有乐
文革后,他从国家队退役。1985年抱着出去看一看、闯一闯的想法,35岁的他奔赴德国从事民间乒乓球教学。在梁戈亮心中,国家利益是高于一切,他为自己立下规矩:不在德国国家队当教练,不申请加入德国国籍。本想做上几年就回国,不料想,一待就是18年。直到一次意外,他不得不面临着又一次选择。
那是1997年复活节的一天,在回家的路上梁戈亮的车被撞了,当时的场面很惨,车在冒烟,梁戈亮满身是血,毛衣,皮带和血肉粘在一起。梁戈亮被送到医院抢救,诊断结果是骨折,在医院的日子里,梁戈亮想得最多的是还能不能打乒乓球。当时德国一些媒体报道说,梁戈亮不能再打球了。乒乓球是梁戈亮事业的支撑,是梁戈亮价值的体现。此时梁戈亮心中的信念是:梁戈亮不能离开乒乓球台。于是住院没有多久,梁戈亮就强烈要求出院,以后开始顽强地恢复锻炼,腿刚有好转,就开始天天跑步。车祸三个月后,也就是1997年8月,国家体委通知他回国参加由中美外交协会联合举办的“乒乓外交”25周年纪念活动。活动搞得挺隆重,很多当年的美国乒乓球队的老朋友都来了。在表演赛中,梁戈亮的对手还是25年前在北京比赛中那个黑人选手,他是有备而来的,他知道梁戈亮遭遇了车祸,想趁梁戈亮腿伤尚未彻底痊愈赢上一回,不料还是输了。
1997年回国后,梁戈亮定居北京,出任北京大学医学院体育系教授,并成为当时全国高校第一位世界冠军级乒乓球教练。2002年年底,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学院成立了梁戈亮乒乓球俱乐部。乒乓球是国球,喜欢乒乓球的人越来越多,他除了培养学院的专业球员,更多的是教授没有任何训练基础的小孩和老人。
前两年,梁戈亮正式从北大医学院体育教授的岗位退休,但他不改初心,乒乓球事业依然是他的生活轴心,平时每周两次,他还要到北大医学院的乒乓球俱乐部教球、打球。除此,他家中也不乏前来拜访和请教的球友。这次在其家中,我们遇上66岁的梁戈亮正在给孩子发多球。老一代国手中,像他这样还在一线手把手教学的并不多,梁戈亮却说:“教孩子打球让我很快乐!”
3,晚晴映照高风亮节
采访结束后,我这个草根球手提出,要跟世界冠军过过招,梁戈亮欣然答应。从他1971年第一次拿到乒乓球男子团体及双打世界冠军至今,已经四十多年过去了,年青英俊的梁戈亮,已年近七旬,虽体态变胖,但一站到球台前,便不失当年风采,更显雄厚功底。他是长胶防守兼带进功打法,有旋转有搏击,怪中有快,变化多端,当初让外国选手没少吃亏,如今更加炉火纯青。我虽然也是参加过市区级比赛的球员,但在前世界冠军面前,很快败下阵来。梁戈亮针对我判断失误多、重心高移动慢、动作不太规范等问题,指导我说乒乓球不仅是比力量,也是比智慧、比技术、比战术、比全面素质。打球的时候一定要盯住球、降低重心、及时还原,特别要好好练习基本功。他还提示我打球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反复练习也要注意休息,练一阵就要缓一缓,玩儿命练就有可能受伤,违反科学的路是走不通的。 接下来,梁老师讲他主张“快乐乒乓”的理念,打球首先追求的是快乐和健康。乒乓球这项运动老少咸宜,对心肺、肌肉、神经、视力都有益处,而且能调整情绪、放松身心、带来快乐。但他也向喜欢打乒乓的老年人提出忠告,打乒乓一定要掌握规律,根据自己情况去打,老年人年龄特点不一样,反映慢了,眼神差了,要量力而行。年纪大硬碰硬容易受伤,可以尝试“怪板”,用变化来对付速度,靠智慧和经验取胜,做到张有弛,有快有慢,技术全面,乐在其中。
采访最后,梁老师自诩现在是一个老百姓,但自己对球感情太深了,总想再对乒乓球发展做点贡献。不久前,他得到内部信息,国际乒联研究过,为了增加乒乓球的观赏性,可能要将球网提高。于是,梁戈亮立即先试一步,为中国运动员提前摸索经验。日前,国家在上海建立“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他率先捐献男双世界冠军金牌和夺冠时使用的球板。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9月,为纪念 “乒乓外交”45周年,梁戈亮随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再次访问美国,中美新老队员再次对决,乒乓外交经典重新现,健在的两国见证人济济一堂,共同纪念那场广为传诵的破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