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十五》的“邗沟”在哪里?百度百科对“邗沟”位置的误读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紵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北宋王安石的名诗《十五》。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著名的诗人,《十五》是王安石的其中一个作品,又名《将母》。其作品以政治诗和咏史诗较为出彩,晚年时期其咏物作品也深得后人的喜欢。
《十五》这首诗描述母爱,这种题材与类型的作品在王安石诗中独树一帜。此诗诗意为母亲在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声音,就想起离乡在外的儿子,虽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牵挂。
《十五》这首诗的具体时间没有记录。但讲述的人物地点很明确,表达的故事情境很明确。
关于“白紵”的地理位置。“白紵”指白紵山,在太平州,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县城东南两公里处,为姑溪河和青山河汇合之处。因东晋大司马桓温驻节姑孰时,常与佐僚携女乐登山宴会歌舞,好为《白紵歌》,故改为其名。安徽马鞍山到江苏南京的距离是57.6公里。
白紵山古迹颇多,较著名的有桓公井、挂袍石、四望亭、卧仙杯、齐云亭、兴国禅寺等。桓公井据传为当年桓温所凿,井水清澈,终年汩汩;井下有泉,常年不涸。传说当年桓温曾用此水饮马,故此井又名“饮马泉”。山上有一瘦削而立之石,高约六七尺,桓温曾经用其挂袍,故名“挂袍石”。
诗中的白紵山,王安石很是熟悉,有《游白紵山》诗为证:白紵众山顶,江湖所萦带。浮云卷晴明,可见九州外。肩舆上寒空,置酒故人会。峰峦张锦绣,草木吹竽籁。登临信地险,俯仰知天大。留欢薄日晚,起视飞鸟背。残年苦局束,往事嗟摧坏。歌舞不可求,桓公井空在。
关于“邗沟”的地理位置。查百度百科对《十五》的释义:邗沟,在山阳县,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属陕西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商洛市南部。
百度百科对“邗沟”的地理位置的描写,让我感到诧异,肯定是误读。我认为“邗沟”应该是指淮扬运河。
邗沟,淮扬运河,古称邗沟、里运河、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等,指的是从中国大运河与古淮河交点江苏省淮安市到中国大运河与长江交点江苏省扬州市的这段河道,全长一百七十余公里。
淮扬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工运河,于公元前486年开凿。淮扬运河淮安段、淮扬运河扬州段均为列入遗产名录的河道,沿岸遍布遗产点15处。
为什么能够确定王安石《十五》诗中的“邗沟”是淮扬运河,而不是在陕西省的山阳县,我们可以看一下王安石的履历。
王安石母亲在世时的官场经历。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临川位于江西东部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22岁的王安石进士及第,担任扬州签判、授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
王安石任淮南签判的时候,工作地点也是在扬州。他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上班的时候熬夜,加上来不及盥洗,显得蓬头垢面,精神状态不佳。顶头上司、扬州知州韩琦以为王安石夜间沉溺于花间柳巷,很不快,多次批评王安石,王安石也不辩解。两人关系终至恶化。——摘自《衙门口:为官中国千年史》,作者:张程,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舒州就是潜山,安徽省辖县级市,由安庆市代管,潜山别名“舒州”。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仁宗举荐他,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欧阳修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
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王安石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北宋定都东京开封府即现在的河南开封。
此后,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均固辞不就。士大夫们以为王安石无意功名,不求仕途,遗憾无缘结识;朝廷屡次想委以重任,都担心王安石不愿出仕。朝廷任命王安石与人同修《起居注》,王安石辞谢多次才接受。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知制诰,审查京城刑狱案件,朝中士大夫都引为盛事。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王安石因母亲病逝,遂辞官回江宁即现在的南京守丧。
宋英宗在位时期公元1063年—1066年,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
由此可见,王安石母亲在世期间,王安石的经历基本是在安徽、江苏和河南,他没有在陕西省生活任职的经历,没有去过陕西,家人根本就没有去过山阳县的邗沟。相反,王安石对邗沟——淮扬运河是相当的熟悉。
因此,“邗沟”与百度百科中所注释的陕西山阳县没有任何关系,可以确定《十五》诗中的“邗沟”应该淮扬运河,而且就是南段的扬州。
扬州,王安石很是熟悉。如王安石的《平山堂》:城北横岗走翠,一堂高视两三州。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墟落耕桑公恺悌,杯觞谈笑客风流。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
平山堂位于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中峰大明寺内。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当时任扬州知府的欧阳修,极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平山堂是专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宋叶梦得称赞此堂壮丽为淮南第一。
平山堂是游目骋怀的好地方。堂前古藤错节,芭蕉肥美,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这是名闻遐迩的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贬谪扬州太守时所建。可敬的是欧公不为世俗所羁,一到扬州,就爱上了蜀岗,于是在此建堂。史载,每到暑天,公余之暇,他常携朋友来此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常叫从人去不远处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许盆,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妓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夜,载月而归,这就是当时的击鼓传花。如今悬在堂上的“坐花载月”、“风流宛在”的匾额正是追怀欧公的轶事。而“风流宛在”的“流”少了一点“在”多了一点、意思是想让欧公的事迹、品格、流到现在。
扬州市邗江路的“古邗沟”石碑
扬州,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扬州在中国古代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战争需要领兵数万人开浚连接长江与淮河之间的运河,全长四百多里,史称邗沟,亦称淮南运河。
现在扬州市邗江路旁的一条小河道,据考证,这条河就是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吴王夫差开邗沟的第一锹土正是从这里开挖的,这第一锹土使邗沟成为大运河的起始河段。在不远处的河边刻有“古邗沟”三字的石碑矗立在那里。古邗沟虽然不宽但河水清澈,缓缓地流动着。
后来的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都是以这段运河为基础进行疏浚、修正的。大运河作为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象征,至今仍是中国南北航运的大动脉,仍发挥着水利灌溉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成为千年流淌奔腾的“活文物”。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几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的名诗《泊船瓜洲》。
从《十五》到《泊船瓜洲》。都是抒发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都流露着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