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几个民族组成(日本是以什么民族为主)
日本有大和民族,阿依努人和琉球人三个民族。日本是以大和民族为主。日本人并非全是大和人民族: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日本境内的少数民族。
提及单一民族的国家,大家往往想到的,除了朝鲜、韩国,就是中东的以色列,和东亚的日本了。
其实,无论是以色列还是日本,这两者,虽然都拥有着占了绝对多数的主体民族,但它们的内部族群构成,同样也是比较复杂的,甚至还夹杂了不少到现在仍捋不清楚的,贯穿前生今世的恩怨情仇。
比如以色列,虽然这个“中东小霸”素来对外宣称自己是犹太国,但它实际上却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除了主体民族犹太人(约为75%),以色列的第二大族群就是跟巴勒斯坦人同宗同源的阿拉伯人(约23%),同时还分布着一定规模的亚美尼亚人(天主教徒为主)、少量的切尔克斯人(突厥血统的高加索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以色列的阿拉伯人
而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公民中,又有好多繁杂的分支,主要为德鲁兹人和贝都因人,他们有的信仰逊尼派旗下的苏菲派,有的是什叶派穆斯林,还有一部分属于天主教马龙派信徒.....
以色列政府的德鲁兹高官
咱们再看日本。
2008 年之前,日本政府的态度跟以色列类似,一直宣称自己是个单一民族国家,日本人就是大和人。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日本国民表示“不服”,日本也开始公开承认自己境内的一些“特殊族群”的存在,并针对某些曾经受到压迫的族群,搞了一系列“政策倾斜”,以体现当今流行的“政治正确”。
但至今,在日本法律层面上,仍然没有“少数民族”这一概念。他们表明身份的“住民票”、“户籍簿”和普通的履历书、档案中,都不设“民族”一栏。
日本人的简历,没有咱们熟悉的“民族”一栏
所以,从法律层面上讲,日本国内居民只有日本人和在日外国人(永住和特别永住签证)之分。
而对于那些跟大和民族不太一样的群体,他们会用“原生族群”来指代。
目前,受到日本官方承认的“原生族群”,差不多有10种。
下面,就给大家捋一捋,这些族群的前生今世。
1.阿伊努人(虾夷人)。
这是目前唯一被日本官方承认的原住民。他们曾广泛分布于库页岛、千岛群岛、北海道、堪察加半岛。
不过,今天的俄罗斯境内的阿伊努人已经几乎绝迹,数量不足千人,而曾经聚居在北海道的阿伊努人也很少有真正“纯血”的了,他们都或多或少带着大和人的血统。
20世纪初的阿伊努人
至今,有关这个民族的来源,仍然众说纷纭。
他们自称是“熊的后人”,从不进行农业生产,专注狩猎,成年男子都留着宽大的胡须,女人喜欢在嘴唇涂上一大片血红的颜料,人们在用餐时必须发出奇怪的声音,还有他们头上和身上浓密的卷发,在曾经的日本大和人眼中,总被看作一种接近野兽的原始人般的存在。
他们的语言既不同于日语或其他东方语言,也和任何已知的欧洲语言截然不同。一些研究认为,阿伊努人很可能是日本历史上漫长的绳纹时代的创造者。
可以说,阿伊努人的近代化历史,就是日本人对其传统文化逐渐破坏的历史。
阿伊努人的命运和白令海峡对面的印第安人类似,日本政府用暴力镇压了发生在北海道和其他岛屿上阿伊努人的叛乱后,一些部落开始流散,逐渐融入了大和民族当中;另一部分则被驱赶着背井离乡,进入了环境更为恶劣的“保留地”。
在“保留地”,阿伊努人被强制“文明开化”,开始学习农业生产,起日本名字、说日语,放弃本民族的语言和宗教习俗,要像“真正的日本人”一样生活。
自1899年开始,阿伊努人被日本当局强迫全部使用日本名、公开场合只能用日语并被禁止延续宗教习俗。
被迫接受“同化”的阿伊努人
同时,阿伊努人中的男性被禁止留茂密的胡须,而女人的特色“唇妆”也被视为“野蛮的审美”。就这样,不出两代人的功夫,无论是血统、还是民族传承方面,他们已经被大和民族同化了大半。
直到2008年,日本才正式承认了阿伊努人的原住民地位,并开始从官方到民间采取一系列保护阿伊努人文化的措施,还借着阿伊努人的特色文化,发展起了旅游业。
原本,北亚的阿伊努语一共存在 19 个方言区,但时到今日,能拿起来说的,几乎只剩下了北海道方言。
因此,正如前面说的那样,真正的纯血阿伊努人,已经相当罕见了,如今享受这一系列优惠政策的阿伊努人,基本上都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更像是为了经济利益,来“扮作”阿伊努人。
现代乐器演绎阿伊努民谣
2.琉球人。
这里要说的是,虽然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中写道: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但实际上,它并不属于中国王朝版图的一部分,只能算是古代中国的“势力范围”。
从历史上看,琉球群岛当年叫做琉球王国,原本属于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国王需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总体上类似于中华帝国和朝鲜王国的关系。
从14世纪末的从明初开始,琉球王国就主动成了大明王朝的藩属国。
当然,琉球更不属于日本的传统领土,而是近代日本侵占的领土。
19世纪的琉球国王画像,还保持着大名衣冠
1874年,清政府在日本的哄骗和威胁下,稀里糊涂地签订了《北京专约》,正式解除了琉球王国和清政府的“藩属国”关系。
大清国和日本较量的屡次失败,也就意味着,琉球将难逃“亡国”的厄运了。
五年后,日本改琉球为“冲绳县”,由日本政府任命的“县知事”担任地方领导。
自此,立国700余年的琉球王国被日本正式吞并。
到了太平洋战争后期,冲绳人经历了一场现实版的噩梦,而这场噩梦带来的阴影,时至今日仍未完全褪去——冲绳大屠杀。
1945年冲绳大屠杀的惨烈程度堪比1937年南京大屠杀,据后人推算,死亡人数约有26万。
只是,发展至今,“冲绳大屠杀”与南京大屠杀一样,都“被消失”在了日本历史教科书里。如今,除了几处保存下来的屠杀遗址,也只能从零星的影视剧中了解当年的一些历史了。
电影《姬百合之塔》讲述了冲绳师范一群美好的少女被编入“姬百合学生勤皇队”,参加冲绳战役的惨烈经历
二战后,琉球先是被“国际共管”,后来随着东亚大陆形势的变化,根据美日之间私相授受的《美日旧金山和约》,日本又接管了冲绳。
但至今,在正式的国际层面上,冲绳主权仍处于“尚未确定”状态,日本拿到的,只是“管辖权”而已。
然而,琉球人,却又并不能直接与今天的冲绳人划上等号。
清朝画家笔下的琉球人
早在19世纪末,日本吞并琉球王国之后,就立马开始疯狂地对琉球文化展开了“灭绝政策”~一批又一批来自日本本土的大和人不断迁入“冲绳县”,在岛上跟琉球人通婚,同时强制琉球人说日语、拜天皇、上日本学校,按照日本人的民族习惯生活。
那些“不服”的琉球人,一律被赶尽杀绝,然后再用“为皇国效忠”等理论给当地人循环洗脑,不断强化“冲绳人就是日本人”、“大家都是皇国人”这类的民族身份认知。
也差不多用了不到两代人的功夫,折腾到1940年代,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琉球岛上已经很少有人能流利说琉球语了。
一方面,这时的“冲绳人”,很多都是后来迁入的日本本土人后代或者有着他们的血统;
另一部分,则从小被洗脑教育“琉球语”是一门“野蛮”、低贱的语言,只有下等人才会用。因而,即便土生的琉球人,在如此不友好的环境中,也都不愿意再去说自己民族的语言了。
当代的冲绳,人们对日本政府仍抱有诸多不满,时不时就会上街去高呼“琉球独立”。
毕竟,除了历史上的旧怨,更离不开近半个多世纪的“新仇”——作为一个最靠近中国大陆的美军军事基地,这里四处发泄兽欲的美国大兵,还有军事基地日常训练带来的各种扰民举动和巨大的安全隐患,都让冲绳人苦不堪言。
比如下图这款“鱼鹰”运输直升机,在冲绳和周边海域曾经掉下过好几架,造成过多起死伤事件,堪称冲绳人“祸从天降”的巨大安全隐患。
一架坠毁在冲绳国际大学校园内的“鱼鹰”
老实说,即便如此,目前冲绳/琉球人还是偏向于选择继续留在日本。大街上的那些热闹的抗议,更像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表达,而非真的是要跟东京方面“彻底决裂”。
毕竟,冲绳本岛的产业体系非常单一,并不具备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条件。长期以来,冲绳一直享受着各种各样的补贴,当地人虽然厌恶东京政府,可并不嫌弃他们提供的“援助”和“扶持”。
更何况,走到这个地步,日本对琉球的影响,从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已经深入到了数代人的血脉之中。如今,琉球人连自己的语言都失传了,说日语、用日元,享受日本福利,很多人还都爱去日本本土找工作、上大学。
就这样,冲绳人心底厌恶日本,但经济上还得依赖日本;而日本在国际安全上,又得仰仗美国——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
冲绳那霸是距离中国大陆最近的美军军事基地
3.宫古人。
宫古群岛一共由 12 个岛屿组成,其中 9 个岛有居民。
宫古人原本也属于琉球王国的一部分,但在从习俗和语言文化方面,又跟琉球主岛上的居民,有着明显区别,一些方面都自成一体。
悲催的是,无论宫古岛人的文化曾经再怎么独特和鲜明,自琉球亡国那天起,宫古人就和琉球本土人一起,被大和文化强制同化了。
如今的宫古语和琉球语,都属于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濒危语言”。
4.八重山人、与那国人、国头人、冲永良部人、南奄美人、德之岛人等等。
和宫古人类似,他们的祖先也曾经归属于琉球王国,但作为几个文化传统各异的部落,他们各自也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语言文化和习俗,拥有独特的语音系统与基础词汇。他们的民族语言,目前均属于濒危语种。
德之岛人民谣大会上表演的夏目舞
以上这些划分,是当代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说法,但正如前面提及的那样,日本本国,是没有“少数民族”这个概念的,日本人一生当中接触到的涉及个人信息的表单、履历,也从来不会出现“民族”这类栏目。
按照日本人自己的解释,他们之所以选择淡化这个议题,是为了体现“国民平等、避免民族歧视”。
不过,明眼人其实都看得出来,日本人的真实想法是,以此为借口,占据道德高地,用坚持淡化族群意识的做法,力图维护日本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并借机抹掉曾经的那些不光彩的民族压迫历史。
毕竟,这些日本政府特指的“原生族群”中,个个都经历过一段由“大和人”带来的,噩梦一般的血腥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