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群狼共舞-你知道七国各自的势力范围和强弱对比吗?
进入战国时期后,诸侯列国的征战更加剧烈。这时期的东周王朝已经完全失去了统领的天子之位,东周以一个国力羸弱的小国存在着。经过不断的分裂、结合,形成了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这些强国,各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相互间进行攻击或防御的战争。战胜国扩大疆土,战败国被削地或者是被吞并。七个国家的分布位置为:西有秦国;东有齐国;南有楚国;北有燕国;中部是韩赵魏三国,赵在北,魏居中,韩国在南,韩魏最接近秦国。
一、秦国——后来者居上
1.疆土范围:秦国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甘肃东南部,四川省大部。疆土面积仅次于楚国。
2.势力:东周时期,秦国还是个文化落后的国家。前361年,秦孝公广招天下贤士。卫国人商鞅应募入秦,得孝公信任,变旧法创立新法。虽然商鞅没有得到善终,可他在秦国施行的新法经过10年的整顿,秦民风大改,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国富民强,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成为战国的第一大强国,也被称为天府雄国。人口300万,兵力60万,居第三。
二、韩国——夹缝里求生
1.疆土范围:疆土面积战国最小,东邻魏国,西边与秦国临近,两面受敌,连年被他国侵扰。
2.势力: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山西临汾县)迁都到郑都新郑(河南新郑县)。后来又迁都阳翟。韩昭侯用法家申不害为相,行苛刻政治,国力暂时加强。申不害死,韩又被侵伐。韩国疆土北自成皋(河南荣阳县西北)过黄河到上党(治设山西长治县),南有陉山(在河南郾城县),东临洧水(源出河南密县,至新郑东南流入颖水)。山地多,平原少,物产贫乏,人口稀疏,在七国中最为弱小。人口150万,兵力30万。
三、魏国——疲惫的老大
1.疆土范围:南有鸿沟(汴河),与楚为邻;东有淮颖,与宋齐为邻;函谷关内黄河西岸,自郑(陕西华县)西北过渭河,沿洛水(北洛河)东岸到上郡,筑长城,与秦为邻(前328年,魏河西地全部入秦);北有卷(河南新乡阳原一带)、酸枣(河南延津县),与赵为邻。魏地平原肥沃,人口稠密,无险可守,四面受敌。魏惠王因畏秦兵;前340年,自安邑(山西安邑县)迁都大梁(河南开封市),与韩为近邻。
2.势力:前424年,魏文侯即位。魏文侯学儒术,著书六篇,《汉书·艺文志》列在儒家。他尊敬田子方、段干木,重用西门豹、李俚、乐羊及大军事家吴起,当时在诸侯中最有声望。秦孝公变法以前,魏是最强的国家。人口350万,兵力70万,仅次于楚国。
四、赵国——敢与秦争锋
1疆土范围:赵国西有黄河,南有漳河,与魏接壤;东有清河,与齐接壤;北有易水,与燕接壤;西北傍阴山筑长城,与匈奴、楼烦、林胡为界。
2.势力:战国后期唯一在军事上能抗衡强秦的国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造就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骑兵力量。赵国骑兵的战术思想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在赵奢、李牧的指挥下,其最为看中骑兵的机动性,尤其善于突袭作战,在长平之战后也曾经数次挫败秦国,可以说,赵国骑兵开创了骑兵作战的一个时代。人口250万,兵力50万。
五、燕国——默默又无为
1.疆土范围:燕疆域东北有辽东,与朝鲜为邻;北筑长城与东胡、林胡、楼烦为界;西有云中、九原,与赵为邻;南境筑长城,与齐为界。燕离秦远,受战祸较缓,有余力开拓辽河流域,奠定了古代中国东北方的疆域。人口150万,兵力20多万。
2.势力:燕国国君是西周初召公奭的后裔,东周时期燕国弱小,常被山戎侵掠,燕昭王招募贤士,得乐毅,出兵破齐,燕成北方强国。六、齐国——国富学风强
1.疆土范围:南有泰山,与楚、鲁、宋为邻;北有渤海,隔海与燕为邻;西有清河,与赵为邻;东滨大海。
2.势力:齐国富兵强,与秦远隔,不受秦兵威胁。齐宣王招集天下成百上千的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让他们自由地讲学议论。这些人聚居在齐国都城的西门外,当时号称稷下先生。宣王以后,养士风气继续保存,各种学派,大体汇集在齐国,临淄成为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人口300万,兵力40万。
七、楚国——地大的弱国
1.疆土范围:疆土面积战国第一,楚国的疆域,北至中原,与韩、魏、宋、齐为邻;西有黔中、巫郡,与巴及秦为邻;南有苍梧,与百粤为邻;东至海滨。在广大国境内,有苗族、华族和许多其他小族,居民相互间交流文化,产生了以巫文化融合华夏文化为基本的楚文化。
2.势力:自西周以来,楚国吞并的小国最多。战国时期,即使农业落后,兵力不强,楚国依旧致力于开疆扩土上。人口大致500万,兵力100万,居七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