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十大姓氏之-郑姓
说起郑这个姓氏,大家都会想到郑成功这位福建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吧,只可惜本文和他关系不是很大,我们现在来说说郑氏。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
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至2006年,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按人口排序,郑姓在中国大陆为第二十一大姓(在台湾地区是第十二大姓)。大陆郑姓人口约为936万,约占大陆总人口的0.78%。
郑氏入闽最早于晋怀帝年间。郑桓公第三十九世孙郑庠,字文序,晋平难将军,任东安太守,治在丹阳。晋永嘉元年丁卯(307年)八月十九日过江,由安徽寿春迁江苏丹阳赴任,居江苏秣陵县桑梓里,谱传庠生为郑氏过江始祖。庠公次子昭公,字元质,晋龙骧将军,东安太守。永嘉之乱后昭公随父南渡,居福建侯官,为郑氏入闽始祖,先后为建州,泉州(今福州) 刺史,卒葬于长乐。
郑氏第二批入闽时在唐初。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因闽漳粤潮苗自成雷万兴率畲族起义,唐派岭南总兵陈政率军入闽,其子陈元光首先进驻潮漳一带,成为"开漳之王"。今之闽粤一带郑氏,其祖即当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者。
郑氏第三批入闽者在唐末,其时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纷起,中原再次板荡,唐僖宗逃亡四川,命光州固始王潮王审知率军五千,随军吏民大举南下,入闽进剿起义军,得胜封为闽王,而随之南下的军民中郑氏不少。桓公五十六世孙、昭公十六世孙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于唐初结伴过莆江(今莆田),爱 其风土,迁祖坟于莆之南山,下南湖世居。时莆人未知学,乃构湖山书堂,倡学教化,时称 "南湖三先生"。兹此,三公后裔蕃衍日炽,并纷迁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及东南沿海,乃至南洋各国,莆遂为南郑发祥地。泉州地区郑氏,多为莆三公后裔,称"南湖传芳"。永春县郑 氏多数为庄公后代,唯鹏翔郑其祖系晋代第一批由河南衣冠南渡入闽者,而南安石井郑,其祖隐石公,乃唐僖宗光启间随陈元光入闽郑氏之传人。
郑氏第四批入闽时在南宋末年,岳飞被奸臣秦桧所害后,金兵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中原大批汉人再次南迁避乱,其中入闽郑氏甚多。
闽清郑氏渊源:
进入闽清的郑氏主要有以下两支派:
(一) 闽清下丰洋郑氏支系
明洪武二年(1369年),郑满郎为三山总镇,由德化县汤泉上涌村,迁闽清县十二都石
漏村下丰洋。满郎生2子,长子郑金。郑金生3子:仙祖、成租、新祖。仙祖留居下丰洋、
成祖移迁石漏,新祖移迁九都和平。郑成祖五世孙郑应全迁闽侯关源里。还有
分迁永阳、尤溪、候官、泰宁、沙县、三明及江苏省,而且侨居马来西亚捞越等地。
(二) 闽清宝溪郑氏支系
明洪武三年(1370年),郑道仔投军,奉调福建福州左卫右所,入伍为百户,兵部封一
正车,定居福城洪塘。明弘治十一年(1498午),郑炳由洪塘迁宝溪。其后裔子孙分迁梅
城、水口,湾口、白樟、白中及邵武,顺昌、南平和江苏省等地。
清郑氏主要分布在这些村落:
坂东、宝溪、仁溪洋、梅城、白樟、湾口、白中、下丰洋、省璜、漈里、庄前、大
墘头、占洋,地藏、寨里厝、岭路,清安、下伡礁、林洞、溪源、上洋、菜埕、下
炉、云渡、扶山、金沙、淳湖、后垅仔
闽清郑氏村落及迁始祖:
(一) 塔庄镇林洞郑姓
明嘉靖年间,郑晶由德化县水口镇淳湖村移迁闽清林峰(今林洞),今传19世,居村20多户,100多人,外迁的有300多人。
(二) 省璜镇漈里郑姓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郑应统由尤溪县十九都胡厝庄迁徙闽清十四都古洋(今省璜镇漈里),其子郑一玉、一余移迁闽清十五都贝兰,郑世兴及孙郑尾珠移迁闽清八都洋里庄前。
(三)上莲乡下丰村郑姓
明洪武二年(1369年),郑满郎为三山总镇,由德化县汤泉上涌村迁闽清十二都石漏村下丰洋(今上莲石漏村),其子郑仙祖移迁下丰洋,郑成祖留居石漏,郑新祖移迁九都和平,令传19世。传至第五世郑应全迁徙闽侯县关源里。其后裔于清末迁徙马来西亚沙捞越定居,今有200多人。
(四) 三溪乡宝溪村郑姓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郑柄由福州洪塘迁闽清宝溪,今传20世,居村500多户,2000多人。还有分迁梅城、水口、湾口、白樟、白中,外迁邵武,顺昌、南平及江苏等地。
(五) 坂东镇仁溪村郑姓
明洪武六年(1373年),郑以成由永泰龟岭迁闽清仁溪洋(今坂东仁溪村),今传23世。分迁梅溪镇清安、扶山,白樟镇云渡、下炉,雄江镇莱埕,三溪乡上洋、溪源、大墘头,后垅子。
(六)塔庄镇高峰村郑姓
明末,郑君养由永泰盘谷迁闽清高峰地状村,今传17世,居村200多户,1000多人。还外迁永泰渔溪、宁德、闽侯、古田黄田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