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漫远:唯一辞衔的上将,年轻时离家革命,回家时母亲已双目失明
前言:
按照“1955年大授衔”最开始的授衔名单,陈漫远应该会被授予上将军衔,不过陈漫远最后竟然将自己的军衔让给了韦国清将军。
在授衔之前,确实有许多人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军衔下降一级,可像陈漫远这样直接让出军衔的事情确是第一次发生。
最终陈漫远没能获得上将军衔,只是享受到了上将的待遇,他也成为了唯一辞衔的上将。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令他让出军衔呢?
这一切还要从援越抗法讲起。
一、军衔让给韦国清
在二战过程中,法国的投降使得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开口嘲笑,这让曾经不可一世的法国大感丢脸,开始寻找能够让自己挽回颜面的机会。
日本宣布投降后,法国趁机向越南增兵,企图重新将越南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当时越南刚刚建立共产主义国家,国内形势还不稳定,根本无法与法国抗衡,情急之下胡志明赶紧向中国求救。
越南能否独立,关系到东南亚共产主义国家能否形成。为了破坏东南亚的联盟,美国对法国给予许多军事援助,使得原本就弱小的越南更加难以抗衡。
为了帮助越南抗击法国,毛主席同意了胡志明的请求,向越南提供许多先进武器,同时向越南派出一支志愿军队伍。
韦国清就是这时参加了抗法援越战争,在越南国内打了许多胜仗,同时帮助许多越南军队加强军事素养。对于韦国清这位军人,胡志明十分熟悉,也十分感激。
正巧在授衔之前胡志明访问中国,听说了授衔这件事情后对毛主席提议道:“我认为韦国清将军可以授予大将军衔。”
听到胡志明的话,毛主席沉默了,因为胡志明正在越南打仗,所以当时广西并没有将韦国清的名字上报。对于这件事情,毛主席也不好插手,于是将这个问题抛给了陈漫远,时任广西第一书记。
若是按照功劳及资历来讲,陈漫远与韦国清都符合上将的标准,陈漫远若是想让韦国清获得上将军衔,他自己完全可以降为中将。
但一想到自己降为中将,那原本的中将人选就没有军衔了,陈漫远干脆直接让衔。
这个消息一出,许多人纷纷劝陈漫远:“这个军衔都是用功劳换来的,哪有让出去的道理呀?”
每次听到这种话,陈漫远都会严肃地回答:“难道没有军衔,我就不能为人民服务了吗?”
就这样,陈漫远没有获得军衔,不过国家给予了陈漫远上将的待遇。这个待遇可不是因为陈漫远让出了军衔,更重要的是陈漫远曾经为革命做出的贡献,比如太原战役。
二、指挥太原战役
解放战争中,徐向前用六万人歼灭了阎锡山部队的十几万人后,双方的兵力差距发生了大转变,阎锡山手中只剩两座孤城,他本人则退守太原闭门不出。
1948年夏天,陈漫远奉命参与指挥太原战斗,刚刚到任后,徐向前就对他说:
“在之前的许多战斗中,我们的伤亡都是因为干部忽略战术,光凭着一腔热血,这次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多研究战术和技术训练。”
听了徐向前的嘱咐,陈漫远决定尽可能多地掌握阎锡山的情报,以免造成我军大量伤亡。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陈漫远多次带人到城外侦查,并通过太原的地下组织了解到城内的兵力及防御情况。汇总了所有可收集的信息后,陈漫远制定了三步决胜太原的计划。
首先,我军战斗的第一步就是将阎锡山的第一道防御破坏掉,并且迅速控制机场,以免阎锡山获得外部增援。
第二步,对于东南和东北的重要据点,我军应不惜一切代价拿下。
当完成前面两个重要步骤后,我军就有了对抗阎锡山的基础,只要准备充足,就可以发起最后的总攻。
为了确保计划的成功,陈漫远不断汇总各个途径的情报,加大对阎锡山部队的侦查,并制定出详细的进攻战术。这份战术迅速得到首长的肯定,并下发到各个指导员手中。
但解放太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从全局来看,太原战役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牵制,同时配合辽沈、平津和淮海三个重要战役。所以太原战役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停止进攻的脚步确保其他战役的成功。
从太原整个防御部署来看,阎锡山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对整个太原进行了密集的兵力部署,光是碉堡就有五千多。
这些碉堡之间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内部武器、食物俱全,有些碉堡更是设计了倒锁,防止士兵不战而逃。再加上太原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想要在太原打出一个缺口难上加难。
1948年10月,徐向前等人确定了主攻东山的计划,可从哪里进攻却难住了徐向前。
在这关键时刻,陈漫远给徐向前介绍了一位叫做赵炳玉的农民,也是一位我党的地下工作者,特意来到我党驻地传递情报。
“牛驼寨是由民卫军驻守,工事虽然强,但战斗力弱,而且有一条小路可以直接到达牛驼寨。庄儿上和榆林坪工事不强,攻起来应该不费劲。”
这个消息对于徐向前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将这三个地方标注在地图上后,陈漫远立刻联系作战科绘制地图,并做出了具体的进攻东山的计划。
东山大捷不久,辽沈战役胜利,淮海战役登上舞台,太原作战计划再次停止。
直到1949年,太原终于解放,阎锡山则登上飞机逃离了自己经营几十年的山西。
整个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历时最长的攻城战。在这场战斗中,陈漫远凭借自己的经验及能力,为太原的解放做出不小的贡献。
可惜的是,陈漫远虽然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却没有对自己的母亲尽到孝道,以至于再次回家之时,母亲已经双目失明。
三、参加革命九死一生,母亲早已双目失明
陈漫远出生时家庭比较富足,他的父亲想让儿子增长一些见识,所以将他送入私塾读书。等到陈漫远15岁时,家中的日子大不如从前,只能被迫辍学。
不过在这些年的学习生涯中,陈漫远已经接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先后加入共青团和共产党,一直为革命事业忙碌着。
直到1927年,陈漫远与战友李素秋一同被捕入狱,每天都经受着敌人的严刑拷打,却从来没有背叛过组织。
为了让陈漫远说出有价值的信息,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李素秋,希望以此来恐吓陈漫远。
陈漫远虽然心中悲痛,却坚决不肯与国民党同流合污,不论敌人对他采取什么刑罚,陈漫远都不肯放弃自己的信仰。
在陈漫远忍受非人的折磨时,周百熹与周百焘在狱外用尽各种办法营救陈漫远。周百熹更是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每星期探望陈漫远,传递一些书信。
为了制造舆论压力,周百熹组织了学生的大罢课,以此威胁国民党释放陈漫远。眼见罢课声势越来越大,国民党只能不情愿地放了陈漫远。
可远在家乡的母亲并不知道儿子已经脱离危险,她的信息还停留在陈漫远被捕之时。母亲有心要卖掉家产赎出儿子,可她不知道陈漫远关在哪里,连见一面都是奢望。
再加上陈漫远南征北战没有与家人联系,母亲一直不知道儿子的情况,一直以为儿子被关在监狱中,或者已经牺牲了。
时间一长,陈漫远的母亲视力越来越模糊,最后直接双目失明。不过母亲一直不相信儿子已经遭遇不幸,一直在门口等待儿子归来。无论别人怎么劝说,母亲依旧不予理睬。
值得高兴的是,母亲终于在建国后等到了自己的儿子。可陈漫远有公务在身,匆匆见母亲一面就要启程。在面对母亲失明的双目时,陈漫远这位铁血硬汉终于忍受不住自己内心的愧疚,在母亲面前痛哭流涕。
离家时还是少年,回乡时母亲已经失明,或许陈漫远母亲心中保留的依然是儿子十几岁的少年模样,可她却再也看不到儿子身为军人时的雄姿英发了。
在随后的时光里,陈漫远一直尽自己所能服务于人民,就算退休后还被返聘回工作岗位继续发光发热。
不论是战争时的热血奋战,还是和平年代的地区建设,陈漫远完全对得起身上的军装以及心中的信仰。
唯一亏欠的,或许就是他那失明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