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史」历史真相-明末三大疑案之移宫案
朱常洛,还是朱常洛。这个在位二十八天的皇帝,已经经历了梃击案和红丸案,但是他的身上,注定要多笼罩一团迷雾了。今天,我们刺破迷雾,来看明末三大疑案最后一件——移宫案。
总结
先总结一下之前两个疑案带给我们的结论吧
结论①:朱常洛常年不受宠,真正受宠的是郑贵妃和她的儿子朱常洵。
结论②:红丸案和梃击案背后,种种神奇的地方,其实背后都写着两个字——党争。是东林党和浙党的争端的开始。
结论③:朱常洛死的很突然,而且死于好色。
好,一切故事,就从朱常洛的好色开始谈起。
明光宗朱常洛,虽然在位只有二十八天,但是想想他沉溺酒色的日子,应该不止二十八天。总之,需要在故事中提到的,是两位姓李的选侍。二人一个住东边,一个住西边,所以被称作"东李"和"西李"。东李是个老实人,在宫中没什么存在感。可西李可了不得了,她是前两部的“女主角”郑贵妃的侍女,是郑贵妃给朱常洛调教出来的,美貌非常,特别得宠。鸟随鸾凤飞腾远,有样学样,郑贵妃尚且如此,正在得宠的李选侍仗着自己得宠,慢慢的生出来做吕雉的心——她居然有了政治图谋!
在得宠的前提下,一切图谋都不是没可能的。而且早在朱常洛即位之前,因为原本的太子妃郭氏已经病逝。(这里顺道提一句,郭氏病死之后,很长时间没有下葬,还是靠着之前讲的“梃击案”,太子一通卖惨,文武百官们才想起来还有太子妃没有下葬。)太子妃一死,受宠的西李就跟随明光宗入主了皇宫。而且,不知道朱常洛有没有防人之心,把自己的皇长子朱由校也就是日后的天启皇帝,交给西李抚养。
就在朱常洛当皇帝的二十多天里,西李与郑贵妃沆瀣一气,西李建议郑贵妃做太后,郑贵妃建议西李做皇后。万幸,这个时候文官集团是给力的,这两件事都没成功。
可是,朱常洛的发展速度太快了,没有给他们更多阴谋规划的时间,deadline就到了——光宗病重,眼看着要驾崩。他打算封李选侍为皇贵妃,并当着大臣的面,告诉皇长子朱由校要视李选侍如亲生母亲,视为太皇后。
按理说这可是相当优渥,可是,还没等皇帝的话说完,李选侍便掀开帷幄,叫皇长子朱由校进去。朱由校进去后,对父皇朱常洛说了一句:“要封皇后!”众大臣听后全都变得瞠目结舌。朱常洛也面色一变,一言不发。到朱常洛死,他始终没有答应,他怕李选侍一旦被册封为皇后,她便可以通过自己抚养的朱由校,间接地控制朝政。
泰昌元年(1620)九月初一,朱常洛去世。西李按照祖制应当即刻离开帝王居住的乾清宫,搬到妃嫔养老的哕鸾宫。结果她仗着朱由校尚且年幼,自己又是先帝的宠妃、朱由校的抚养者,便赖着不走。
抢夺皇帝,比抢夺皇位刺激
所谓移宫,其实在老百姓讲就是“搬家”。但是,在皇家而言,宫可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往往也是身份的象征。这次移宫,大家争抢的是——乾清宫。
乾清宫是皇帝的正寝,明朝十六帝,自朱棣以后,有十三帝睡在这裏,死在这裏,唯有末代皇帝崇祯,把自己吊死在煤山(今景山)上,没有寿终正寝。乾清宫其实是一座迷宫,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两层複式结构,分成许多隔间,有二十七张床,皇帝每晚会选择一张床睡觉,很像是一种行为艺术。但在皇帝看来,这是关係到自身生命安危的大事,开不得玩笑。皇帝睡在哪张床上,连最贴身的太监也不知道。甚至,梦醒时分,连皇帝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睡在哪裏。
强占乾清宫,并不是西李的首创。她的前辈郑贵妃就干过。万历病重时,郑贵妃就以侍疾名义居乾清宫。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神宗病逝,遗命封郑贵妃为皇后。八月一日,光宗登基。此时,进封郑贵妃的事仍悬而未决。(如前文所述,被东林党人以“走程序”为名,拖着呢)八月二十一日,吏部尚书周嘉谟从言官杨涟、左光斗等言,以大义责郑贵妃侄子郑养性,示以利害。郑贵妃当天移往慈宁宫。
乾清宫走了穿红的来了挂绿的,郑贵妃前脚走,朱常洛就带着李选侍和儿子朱由校住进来了。结果住了不到三天,仨人里死了一个,死的还是最应该住乾清宫的——朱常洛。
在朱常洛死之前,火线把朱由校立为太子。(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朱常洛曾下旨缓建储期,估计是没想到自己死的这么快。八月二十九日“甲戌召见”时,光宗自知“疾似不可为”,托付重臣将皇长子辅为“尧舜之君”)
九月一日,光宗死后时间不长,杨涟等人就来到了紫禁城中,杨涟鉴于李选侍尚据乾清宫,与其他大臣约好:到达乾清宫后,先“亟见”朱由校,“即呼万岁,拥出乾清(宫),暂居慈庆(宫)”,以使朱由校摆脱李选侍的控制。当诸位大臣一齐来到乾清宫门前时守门太监“持梃不容入”,杨涟厉声相责,乃得入。在对死去的光宗行过入临礼之后,刘一爆诘问旁边的太监们:“皇长子当柩前甲位,今不在,何也?太监们“东西走”而“不对”。这时,朱由校正被李选侍藏在本宫暖阁,不得出,王安即上前报告:“为李选侍所匿耳。”
接着,王安入内见选侍,骗她说:“第出即返。”遂挟朱由校“趋出”。当他们刚迈出乾清宫的大门,身后就传来了李选侍“撕心裂肺”的喊叫!这一嗓子的穿透力实在是太强了,吓得这伙人都是一个激灵!本来事先在外面是准备了轿子的,可是这会儿轿夫不知道去哪里了!到了这个关口,不能再等了,大臣们心一横,决定自己亲自上阵!
就这样有史以来最为搞笑的一幕在紫禁城里上演了:在巍峨的皇宫里,一群老头簇拥着一台轿子急匆匆的赶路,再仔细一看发现这群老头还都不是普通人,全是国家的高级干部!从史料来看,当时最年轻的杨涟也已经四十八岁了!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了:那啥啥啥急了,都能跳墙啊!
“及门,中官数辈追及,揽衣请还”,杨涟将之斥退。刘一等因掖朱由校“升辇,至文华殿”,举行了“即东宫位”的典礼(前此尚未正式举行过这一典礼)。“事稍定,选侍犹趋(朱由校)还乾清(宫)”。刘一燝对朱由校说:“乾清不可居,殿下宜暂居慈庆(宫)。”朱由校“心惮选侍,然之”,遂去了慈庆宫。
这就算即位了,但问题在于,毕竟也是大明王朝,不是杂货铺,程序还要走,登基还得登。
有人建议,咱就今天办了得了,可是杨涟同志不同意。这位仁兄认定,既然要登基,就得找个良辰吉日,一查,那就九月初六吧。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决定。今天是九月初一,只要皇长子没登基,乾清宫依然是李选侍的天下。而且,她依然是受命照顾皇长子的人,对于她而言,要翻盘,六天足够了。然而杨涟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就在他即将步入深渊的时候,一个人拉住了他,并且把一口唾沫吐在了他的脸上。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左光斗。
群臣遂退议登极期,语纷纷未定,有请改初三者,有请于即日午时者。涟曰:“今海宇清晏,内无嫡庶之嫌。父死之谓何?含敛未毕,衮冕临朝,非礼也。”或言登极则人心安,涟曰:“安与不安,不在登极早暮。处之得宜,即朝委裘何害?”议定,出过文华殿。太仆少卿徐养量、御史左光斗至,责涟误大事,唾其面曰:“事脱不济,汝死,肉足食乎!”涟为竦然。
但无奈,议定于本月六日正式即皇帝位。周嘉谟奏请朱由校:“今日殿下之身,是社稷神人托重之身,不可轻易;即诣乾清宫哭临,须臣等到乃发。”朱由校很赞同。为了使朱由校在正式即帝位时能住进皇帝应住的乾清宫也为了使李选侍彻底丧失干政的可能,自九月二日起,左光斗等开始采取措施,逼迫李选侍搬出乾清宫。
九月二日,周嘉谟及左光斗、杨涟疏请李选侍移宫。周嘉谟等人虽同意移宫,但仍认为李选侍可以托任保护之责,这一点与杨涟、左光斗等是不同的。
左光斗的奏疏说:
“内廷有乾清宫,犹外廷有皇极殿,惟天子御天得居之,惟皇后配天得共居之”;“选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俨然尊居正宫”,“名分谓何?”“及今不早断决将借抚养之名,行专制之实,武氏之祸,再见于今,将来有不忍言者”
所谓武氏,就是武则天。也就是说,左光斗先生担心,如此下去,武则天夺位的情形就会重演。如果你认为这是一句非常过分的话,那你就错了。事实上,是非常非常过分,因为左光斗是读书人,有时候,读书人比流氓还流氓。
希望你还记得,武则天原先是唐太宗的妃子,高宗是太宗的儿子。后来,她又成了唐高宗的妃子。现在,李选侍是明光宗的妃子,熹宗是光宗的儿子,后来………
其后,已正皇太子之位的朱由校下旨令李选侍移宫,而李选侍拒绝移宫。而且令宦官手持木棒,把持乾清宫,禁止大臣们进入。——目的很简单:不封我当太后,我就不走了!
初五日,传闻欲缓移宫期,杨涟及诸大臣毕集慈庆宫门外,非常着急,因为次日即到朱由校即皇帝位的日期了。杨涟“语(方)从哲趣之”,方从哲却答以“迟亦无害”。
杨涟当即反驳说:
“昨以皇长子就太子宫犹可,明日为天子,乃反居太子宫以避宫人乎?即两宫圣母(指光宗后郭氏及朱由校生母王氏)如在,夫死亦当从子。选侍何人,敢欺藐如此!”
当时太监来来往往者甚多,有的说“选侍亦顾命中人”。杨涟斥之,说:“诸臣受顾命于先帝,先帝自欲先顾其子,何尝先顾其嬖媵?请选侍于九庙前质之若曹岂食李家禄者?能杀我则已,否则,今日不移,死不去。”刘一燝、周嘉谟帮助他说话,“词色俱厉,声彻御前”。后皇长子使使宣谕,乃退”。
但杨涟又抗疏说:“选侍阳托保护之名,阴图专擅之实,宫必不可不移,臣言之在今日,殿下行之在今日,诸大臣赞决之,亦惟今日。”由于杨涟等人理直气壮,态度坚决,朱由校也下了“即日移宫”的旨意,加之王安在内“恐吓”,李选侍无计可施,只好于当天移出乾清宫,改居仁寿殿。
第二天,朱由校正式即帝位。不久,诏改次年为天启元年。自光宗死到朱由校即位,其间共六天,史载杨涟为定这次“宫府危疑”,与刘一燝等共同奋斗,费尽心力,事情过后,累得“须发为之尽白”。在李选侍移出乾清宫之时,杨涟曾对诸大臣说:“选侍不移宫非所以尊天子。既移宫,又当有以安选侍。是在诸公调护,无使中官取快私仇。”
李选侍就在一周的时间里,迅速的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李选侍身边的一个宦官即将浓墨重彩地登上舞台,他就是——魏忠贤。
他的故事,有机会,我们再讲。
探秘移宫案
移宫案之所以话题度不断,其实归结起来就两个字来概括——权力,当时明末党派之争非常激烈,朝中各种势力非常复杂。当时李选侍和郑贵妃是一伙儿的,后宫派的势力与东林党的势力激烈交锋。
当时朝中的大臣不同意李选侍成为皇太后,而李选侍想把国家大权控制在自己手中,由此爆发了移宫案。
其实李选侍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历史上记载的那么坏,都未可知。后来,崇祯皇帝对周延儒等言及三案时,认为“此三事皆非”,同时完全否定了李选侍虐待熹宗以及气殴圣母、垂帘听政的说法。
又如移宫一事,尤为不情,当日皇考以朕与先帝俱失母,命李选侍抚养,渠爱如子,朕与先帝故亦事之如母。所谓气殴垂帘,皆外臣不知内庭事,有此纷纷。且魏忠贤固系巨恶,王安亦非善类,若令得志,一等人耳。
——(明)李清《三垣笔记》
因此,“移宫案”是不是东林党人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导演的一场闹剧,这谁也说不好。但是,在万历驾崩的时候,东林党已经被齐、楚、浙三党搞的差不多了!主要成员除了已死的顾宪成外其他的都已经被贬出了朝廷!而朱由校登基之后:
东林党人赵南星,退休二十多年后,再度复出,任吏部尚书。
东林党人高攀龙,任光禄丞,后升任光禄少卿。
东林党人邹元标,任大理寺卿,后任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
东林党人孙慎行,升任礼部尚书。
东林党人左光斗,升任大理寺少卿,一年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从这不难看出,不管东林党人是不是“导演”,但是他们一定领够了“片酬”。
而且在明宫中,李选侍移居的哕鸾宫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实为封闭隔绝的宫妃养老院。《酌中志》是这样描述哕鸾宫的:
(一号殿仁寿宫之外层小门)内有哕鸾宫、喈凤宫,凡先朝有名封之妃嫔、无名封之宫眷养老处也。各有应答养膳银吃用,至病终之后,该号殿看门官禀知司礼监监官、典簿题知,奉旨:著照某封某氏例发送。
由此可见,李选侍的“和谈”条件,实在恶劣,拒绝和谈,也在情理之中。
总而言之,东林党上台,后宫党趴下,三大案,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