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铁帽子王(八)-庄亲王硕塞
清朝初年共有八家被列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其中皇太极的子孙占到两家,一家是他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另一家就是他的五子庄亲王硕塞。
庄亲王图
硕塞虽然名列世袭罔替的亲王,但是他的这个亲王历来被人们所微词,认为他的这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含金量太低,完全是凑数,就是为了凑齐八大铁帽子王而册封的。硕塞有军功不假但是他的军功完全不能同另外七家铁帽子王相比,要是论起来根本就达不到用世袭罔替作为酬劳的程度。后人认为之所以封他为铁帽子王完全是为了壮大皇太极一系,这样一来皇太极一系就有两个铁帽子王,再加上皇帝就能压制住一门三王的代善一系,兄弟亲王的多尔衮兄弟一系以及济尔哈朗一系了。因此他的这个铁帽子王更像是功封和恩封混合体,标志着清朝铁帽子王开始从功封向恩封过渡,为以后的恩封铁帽子王开了头。
硕塞是皇太极第五个儿子,他出生的时候,皇太极已经坐上后金汗位一年了,因此硕塞一出生就成了皇子。不过硕塞早年的命运不太好,倒霉就倒霉在他的出身上,他的母亲只是皇太极的侧福晋,并不受皇太极宠爱,后来居然被皇太极休了,转嫁给臣子,于是硕塞小小年纪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在后金属于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边缘人的角色,是个默默无闻的人。
当硕塞成长到16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皇太极猝死,这下子他就成了彻底的孤儿了。与此同时清国爆发了皇位之争,大哥豪格和十四叔多尔衮展开了争夺皇位的斗争,不过这和硕塞都没有什么关系,就算再怎么斗争,硕塞也占不到任何好处,这个皇位也轮不到他坐。果不其然,斗争的结果就是他的弟弟福临成为了新的皇帝。
福临即位后,果然天降大福,大明亡了,吴三桂为了抵抗李自成只能向清国求援,于是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清朝打进了关内,顺治帝坐上了北京的皇帝宝座。
山海关大战
顺治帝在北京举行了登基大典,随后开始论功行赏册封,硕塞作为皇帝的五哥被封为多罗承泽郡王。多罗是固有名词,承泽是王号,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给硕塞这个郡王完全是沾喜气,承泽就是承受恩泽,这就是典型的恩封。
硕塞被封了郡王,但是他不能在北京安享富贵,毕竟这个时候天下还没有稳定,于是硕塞接受了任务就是随军出征,跟随他的十五叔多铎南征。
硕塞是个少年王爷,在关外的时候已经是皇子了而且由于年龄幼小并没有打过仗,这次完全是第一次出征,不过硕塞是幸运的,毕竟他跟随的十五叔多铎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硕塞只要听从叔叔的指示就可以了。
硕塞跟随叔叔攻打陕西,占领西安,击破李自成,随后南下一路占领河南,破扬州,攻占南京抓获弘光帝。虽然这些战役都是多铎指挥的,但是硕塞作为随军将领也立了大功,这让顺治帝十分高兴,特意赐给五哥团龙纱衣一袭还有黄金白银作为奖励。后来硕塞在蒙古等地击溃叛军,之后被派往山西和十二叔阿济格防守大同。
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山西发生叛乱攻打代州。硕塞率领大军前去救援,大破敌军,斩杀贼将夺回代州。因此稳定了山西局势,多尔衮将其晋升为承泽亲王。
不过硕塞的亲王只当了一年多,因为之前大哥豪格被多尔衮下了大狱,多尔衮开始减除豪格势力,硕塞作为豪格的兄弟自然不能避免,不过幸运的是多尔衮没有那么狠心,只是将硕塞降为了郡王了事。
不过硕塞还是幸运的,没过多久多尔衮死了,顺治帝亲政,开始清算多尔衮。硕塞作为被多尔衮迫害的对象自然要平凡,于是顺治下令将硕塞恢复为和硕承泽亲王,并且顺治十分信任这位五哥,特意让他掌管兵部和宗人府,同时又将他列为议政王,进入了清朝决策高层。后来西藏五世达赖喇嘛进京,顺治帝本想要亲自迎接,可是被洪承畴劝阻,最后决定让硕塞代表顺治前往迎接,这也成为了硕塞这一生最为耀眼的时刻。
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喇嘛
硕塞的一生很短暂,只活了二十七岁在顺治十一年去世。后来康熙给这位伯父一个“裕”的谥号。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重新审定开国功臣,并且重新规定铁帽子王,硕塞被列入成为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庄亲王墓地
后人
硕塞虽然年纪轻轻就去世,但是他有四个儿子,除了夭折的长大成人三个,其中老大博果铎承袭了了硕塞的爵位,并改封号为庄亲王。特殊的是,乾隆四十三年重新审定开国功臣,凡是更改了封号的亲王郡王都恢复了清初的封号,但是庄亲王并没有恢复旧称承泽亲王,而是仍然称作庄亲王,或许是因为承泽这个王号恩封太明显,不适合乾隆八大铁帽子王军功封王的初衷吧。
按照世系传承,硕塞作为皇太极的儿子,他这一脉和顺治一脉血缘关系会越来越远,成为远支亲属,但是到了雍正年间这一支却成为近支宗室,儿子取名字都按照康熙之后的辈分取名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博果铎寿命很长,一直活到雍正元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不过遗憾的是博果铎无子,也就没人继承王位,不过他那个被封为郡王的弟弟倒是有好几个儿子。按照惯例直接从这几个侄子里过继一个就可以了,但是博果铎生前并没有过继的任何请示和意图,所以他死后这个问题抛给了侄子雍正帝。
雍正
雍正帝倒是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他没有给博果铎过继亲侄子而是过继了一个堂侄子,就是康熙的第十六子,自己的弟弟允禄(原名胤禄,雍正登基避讳改名允禄)。
雍正这个举动让众人议论纷纷,认为雍正帝不公,人家硕塞有孙子,你却让你弟弟继承王位这不就是夺人家家产吗?其实雍正之所以将弟弟过继出去,一是为了把允禄剔除康熙皇子的行列,这样一来允禄就再也不能用康熙皇子这个招牌影响自己的皇位了,二是加强对铁帽子王的控制,此时因为传承铁帽子王同皇帝一脉关系原来越远,不好控制,其他亲王不好插手,正好遇到博果铎这样一个特殊情况,赶紧把这个铁帽子王换成自己的人。
雍正似乎是知道了外人的议论,于是他赶紧辟谣说是现在外人都说他疼爱十六阿哥所以让允禄继承庄亲王爵位,其实作为哥哥直接封他为亲王也不是不可以,何必非要让他过继庄亲王采取这样的方法让他当亲王。之所以这样作都是遵旨行事,当年康熙皇帝看到博果铎年老无人照顾,亲口说了要把十六阿哥过继给他,皇帝金口玉言必须遵循,所以才有允禄继承庄亲王的王位的事发生。
于是本来已经变成远支的庄亲王一系从此变成了近支。
允禄作为康熙的儿子,也参加了九王夺嫡,只不过他和老十七是秘密参加的,他的支持对象是雍正,所以雍正一登基就给了一个亲王,并且是现成的亲王,博果铎留下的遗产,王府都有他继承了,对于这一切允禄自然很开心。
按理说过继出去了从此他就不能算是康熙的儿子,皇子的待遇就没有了,为什么开心?
允禄之所以开心一是自己安全了,允禄亲身经历了九王夺嫡,见识到了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残酷,也知道了四哥的冷面无情,现在他过继出去了,在法理上就不再是四哥的威胁了,四哥对他就安心了自己也安全了;二是庄王的庞大财产,庄亲王父子两代长达八十年的亲王生涯,积攒下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现在一股脑都是自己的了,几辈子都花不完,要是被四哥封为亲王,分府另过,自己就只能靠俸禄生活还得想法子赚钱太麻烦了;三是庄亲王是世袭罔替的,自己要是封王,传几代也就是个普通宗室了,而过继过来自己的子孙永远都是亲王,永远保持显赫地位,这样一来有什么不开心的。
众所周知康熙帝有着对数学、音乐的喜好,允禄遗传了父亲的这一点,对数学音乐有着独到的见解,因此康熙在世的时候特意让他参与到这一类工作之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允禄过继博果铎自然引起硕塞子孙的不满,毕竟大家不是一个系统的人,允禄不愧是见过大风浪的人,自己的亲兄弟都斗得过,何况这些堂兄弟,在过继后马上恩威并施就把硕塞的子孙降服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对允禄提出质疑。
乾隆即位后,允禄和允礼受到雍正的嘱托成为辅政大臣,允禄被任命总理事务大臣,管理工部事务,理藩院上书,并且食亲王双俸,一时间允禄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乾隆不喜欢父亲留下的这些辅政大臣,可是他暂时无法罢免他们,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弘晳逆案,乾隆终于抓到机会将允禄罢免。
弘晳是康熙废太子胤礽的儿子,雍正对二哥一家非常好,他将废太子封为理亲王,并且特意在京城之外修建王府供其一家人居住。废太子死后,弘晳继承了理王的王位。
就在乾隆四年,突然爆发了弘晳逆案,据说弘晳对父亲被废耿耿于怀,对皇位仍不死心,密谋造反,这一切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不过乾隆借这个机会整治了一批宗室近支子弟,同时在审理中发现允禄和弘晳来往密切。
乾隆知道十六叔绝对不可能是支持弘晳造反的,因为就算弘晳当皇帝能给他的也就是今天他能给予的,不过他发现这是革退允禄的好机会。于是乾隆表示允禄就是个平庸的废物,不可能参与谋反,因此罢免他的一切职务,停了他的亲王双俸待遇就可以了。
于是允禄就这样退出了权力中枢,回家养老了,虽然后来乾隆又一次启用允禄,但是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乾隆笼络宗室老臣的手段,没有人当真。
允禄的下半生活的很惬意,最后在乾隆三十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不知道是不是沾了他过继父亲博果铎的光?)
允禄死后,他最年长的儿子弘普也在弘晳逆案中被处罚并且早死了,剩下的儿子要么早夭要么庶出无法袭爵,最后乾隆特批由他的长孙也就是弘普的儿子永瑺继承了庄亲王的王位。
之后庄亲王王位一直在允禄的后人中传承,一直到光绪年间王位传给了载勋。
自道光年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大地屡遭列强侵略,外国人仰仗势力在中国作威作福弄得满目疮痍,百姓困苦不堪。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兴起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盲目排外这正与同样盲目排外的载勋的想法一致。
义和团运动
此时在北京慈禧太后对外国势力干涉她废黜光绪十分不满,身为庄亲王的载勋揣摩出了慈禧太后的不满,于是一再劝谏太后利用义和团打击外国人。
慈溪太后经过思考后同意了这一要求,于是授予他统帅义和团的权力,并做出了一个举世震惊的举动向列强宣战。
载勋十分高兴,他自己马上在王府中成立拳坛,然后头裹红巾,身穿短衣一副义和团模样打扮,甚至于公开悬赏捕杀洋人。
之后就发生了列强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八国联军毫无阻力的攻占天津,进而杀到北京。
八国联军侵华
在有限的抵抗后,北京被八国联军占领,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而庄亲王也没傻到留下来也跟着跑了,庄王府随后被焚毁。
慈禧太后在逃亡途中,指定庆亲王奕劻为全权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协办大臣正式向外国列强求和。
在谈判中列强的要求第一条就是要惩办祸首,而这个祸首本来应该是慈禧太后,但是慈禧太后的态度最后获得了列强的谅解,于是祸首就由载勋承担了,因为他爵位最高,在这起事件中最积极。
一开始慈禧太后没有想杀载勋,只是革爵圈进,但是列强不答应,于是最终慈禧太后下达了赐死的旨意。
当旨意传达给载勋的时候,载勋并没有怕死,而是说了句:“我早知必死,恐怕老佛爷亦不能久活。”之后自缢而死。载勋说的没错,慈溪也在几年后死了。
载勋死后,因为庄亲王为是世袭罔替,一人犯法革爵爵位不能断,于是由他的弟弟载功继承,
不过这个时候的庄亲王一脉作为罪臣已经是不可能恢复昔日的荣光了,载功毫无办法只能混日子,在几年后清朝灭亡了。庄亲王也成了平民百姓,和其他没落的王爷一样,庄亲王一家也是坐吃山空,再加上昔日大手大脚花钱习惯了,最后求得只能变卖自己身边一切能变卖的东西最后把房子祖坟都卖了。
这里需要说一下重建后的庄王府被卖给了民国军阀李纯。后来李纯将王府拆毁材料运回天津修建了自己的家庙,再后来被改成了庄王府成为天津市规模最大的仿古建筑。
天津的庄王府
载功的儿子溥绪实在没有卖的的了只能去自谋职业,于是他发挥所长当了编剧。京剧是在清朝时期形成的,当时广受欢迎,很多王公贵族都是京剧爱好者,都是京剧票友。溥绪也喜爱京剧,也喜欢唱戏,更不得了的是他能写戏,并且他还专门给那些京剧大腕写适合他们的戏,保准一唱就红。《中国京剧史》曾专门评价溥绪所写的剧本:“精于剧本结构,巧于排场关目,其新撰剧本多能演于舞台。”对京剧事业做出了贡献。
不过溥绪晚年生活并不如意,随着后来创作力的下降和战乱,他又回到穷困潦倒的境地,最后在1933年去世,为庄亲王画上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