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名将马占山将军
马占山与江桥抗战
马占山,1885年生于吉林怀德。1907年,马占山入奉军第六骑兵旅,因作战勇敢,于1929年被张学良任命为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1930年任黑河警备司令。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马占山临危受命任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
抗战名将马占山将军
他曾说:“守土有责是本人的天职,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马占山定为国家争国格,为民族争人格,必与日本一拼。”他也正是秉承着民族大义,率部顽强抵抗日寇的侵略,打响了振奋人心的江桥抗战。
江桥,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镇的嫩江铁桥。1931年11月4日,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在此发生。
江桥抗战纪念碑
九一八事变后,奉系军阀中的非嫡系东边道镇守使于芷山和洮辽镇守使张海鹏,先后带领所部投靠日本关东军。日军以“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之职为诱饵,驱使张海鹏部北上,充当侵略东北的“马前卒”。
张海鹏
当时黑龙江省的省府所在地在最南边的齐齐哈尔市。对于黑龙江守军来说,守卫齐齐哈尔,既缺乏防御纵深,又没有险要关卡,唯一的可以凭借的就是横亘在齐齐哈尔南的嫩江。10月中下旬,嫩江江面宽达400米,北岸的沼泽地带还没有封冻,易守难攻。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东北军将嫩江铁路桥定位为第一道阻击阵地。
1931年10月13日,东北军爱国将领谢珂率领黑龙江守军击溃了张海鹏的叛军,江桥抗战第一战就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开门红。
东北军爱国将领谢珂
1931年10月16日,时任黑龙江省黑河地区警备司令兼第三旅旅长的马占山,接到张学良任命其代理黑龙江省主席、军事总指挥的电令后,心情十分焦虑。他清醒地感到日寇进犯黑龙江省来者不善,一场抗日血战不可避免。他立即率领所部从黑河昼夜兼程赶往齐齐哈尔。20日,马占山在省政府礼堂宣誓就职。22日,马占山发表宣言:“与此国家多难之秋,三省已亡其二,稍有人心者,莫不卧薪尝胆,誓求危亡,虽我黑龙江一隅,尚称一片干净土……尔后凡侵入我省者,誓必死一战”。亲赴前线激励抗日将士,并宣布成立黑龙江军临时总指挥部,以便统一指挥。
马占山上任后,立即调整作战部署,构筑江防据点工事。至10月29日,基本完成了从江桥到榆树屯和昂昂溪的以铁路为轴线,纵深约40公里、宽约10公里的三道防御阻击阵地。
构筑江桥据点工事
随着张海鹏叛军锋锐顿消,黑龙江的上空似乎又出现了一丝明朗,然而更大的阴霾很快接踵而来。为了断绝叛军经过嫩江大桥北上,黑龙江守军烧毁了大桥的三孔。日本关东军以洮昂路的修建有日本投资为由,提出以武力掩护修桥,企图故伎重演,挑起事端,发动战争。
10月30日,关东军命令第二师团第十六联队长滨本喜三郎大佐,率步兵第三大队、野炮第二大队、工兵第二中队组成“滨本支队”,前往嫩江大桥“实力保护”修复工程。这样,张海鹏这头恶狼刚被挡在门外,日军这头猛虎又亲自披挂上阵闯了进来。
11月3日,沉寂已久的嫩江大桥出现了数百名打着膏药旗的日军。这就是滨本喜三郎率领的“护桥”部队。日军工兵第二大队第二中队于下午到达江桥进行抢修,到4日拂晓,大桥虽未能通车,但步兵已能通过。
日军“护桥”部队
与此同时,大桥对岸的东北军阵地一片寂静,按照上级“避免直接冲突”的电令,马占山已将部队后撤到嫩江北岸的大兴车站。然而日军早已是刀剑出鞘。在东北军军使刚刚后撤移防10分钟,日军“滨本支队”第七中队即开始从嫩江大桥向北开进,企图占领东北军驻守的大兴车站。驻守大兴车站的,正是徐宝珍的卫队团。这支部队在9月下旬就开始这里构筑工事,工事由道木、铁轨、铁板构筑,沿车站正面向东一直延伸至东面的丘陵顶端,非常坚固。在此之前,马占山曾向卫队团下令,如日军继续进攻大兴车站阵地,则进行坚决还击。
中午12点半,日军第七中队进抵大兴车站以南1公里处,企图强行进入东北军阵地。团长徐宝珍在警告无效后,命令部队开火。阻击日军的东北军卫队团不但阵地坚固,人数远远占优,而且装备精良,上百挺轻机枪与野炮营构筑了密集的火力网。双方战斗刚刚打响,卫队团的野炮就对这个只有轻武器的日军中队展开一轮速射。战斗只进行了短短几分钟,日军就伤亡15人,完全被卫队团的火力压制在旷野上,不敢露头。
听到枪响,滨本立即命令步兵第二大队剩余的两个中队和机枪中队过江增援,炮兵大队因无法过桥,留在嫩江南岸。东北军阵地西面和正面是沼泽地带,日军只能向东北军阵地东侧的低矮丘陵发起进攻。东北军卫队团依托事先修筑的坚固工事与日军一直战斗到夜幕时分,将兵力不占优势的日军死死压制在丘陵前方,战事陷入僵局。
11月5日凌晨4点,日军发动夜袭。激战至上午10点,部分一线阵地被日军攻占,卫队团被迫撤退到700米后的二线阵地。下午3点,战场形势陡然发生逆转,东北军骑兵第五十二团朱凤阳部从战场东面突然冲入日军阵地的右后方向。东北军骑兵的迅猛奇袭使得日军战线后方的医疗、通信等支援单位陷入危局,后方联系也被切断。此时,以日军第十六联队第二大队为基干的“滨本支队”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就在这时,日军的第一批援军赶到战场。5日晚7点半,日军第二十九联队第一大队的两个中队投入战场,企图挽救眼看就要崩溃的战局。然而仅仅两个中队的援军不足以扭转战局。东北军继续发起反攻,并试图将第二十九联队第一大队也包围起来。
战斗的第三天,战场上的攻守态势发生了扭转。11月6日上午,日军的第二批援军赶到战场,将东北军一字延伸的阵地被日军压迫成三角形。一旦日军突进到丘陵地带的后方就能切断东北军的退路。东北军于只能逐次掩护撤离大兴车站。东北军在江桥抗战中与日军的第一次交锋就此结束。11月7日,马占山将连日战况通报各方,被不断丧师失地和“不抵抗”压抑得太久的中国人顿时振奋起来,全国各地无数的贺电如雪片般发来,甚至蒋介石也致电马占山,称马占山“为党国洒耻,为民族争存,振臂一呼,全华轰动”。
马占山题写“还我河山”
鉴于第一阶段投入兵力过少导致部队一度陷入被歼灭的处境,日军一面调集重兵,一面加紧修复嫩江大桥。至11日,日军在嫩江北岸总兵力约5900人。针对日军的调兵遣将,11月7日晚,马占山主持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对敌斗争策略,并调整军事部署,重新设置三道防线,总兵力大约2万多人。
在随后的战斗中,虽然马占山曾乘汽车亲赴前线督战,前线官兵士气大振,虽然吴松林、涂全胜等参战各部浴血奋战,以御来犯之敌。但是,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东北军装备落后又孤立无援,最终仍然难以支撑,只得撤出阵地,齐齐哈尔失陷。马占山率领部队退向海伦、拜泉方向,摆脱了日军的追击。
江桥抗战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与日军的第一次大规模正规阵地攻防战。东北军以一隅之力,采用步骑兵结合的战术,曾几乎围歼成建制日军,给予日军重创后,又有组织撤退。日本参谋本部编制的《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统计显示,江桥抗战日军战死79人,战伤303人,冻伤996人,参战部队减员高达23%。单从日军死伤人数上看,江桥抗战与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历次大规模会战不能相比,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重要的是有一群军人面对日军侵略站了出来。江桥抗战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国人民反抗日军侵略东北的决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江桥抗战作为一面抗日大旗,鼓舞着4亿中国人救亡图存。
1932年10月出版的《九·一八周年痛史》给予了江桥抗战如下评价:“沙塞孤军,苦战半月,开我国反日民族战争之先声,振全国抗日救国之精神,所关甚大,虽败犹荣。”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